本文目录
- 长江发源于哪
- 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温塘峡篇(1)
- 重庆在江南还是江北,还是被长江穿城而过
- 【地理百科】重庆主城两江、四山、小三峡
- 嘉陵江小三峡是什么意思
- 缙云山的地理环境
- 嘉陵江号称什么
- 小三峡是哪三峡
- 嘉陵江小三峡的综合概述
长江发源于哪
长江(英文名称: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位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中文名
长江
外文名
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
别名
扬子江、天堑、九派
河流全长
6300余公里
沿岸重要城市
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
快速
导航
流域分段水系构成水文特征流域概况治理开发政策
历史变迁
中国长江
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在地势作用下,向西流的那支古长江开始向东流去,形成了现今的长江。
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
流域分段
沱沱河,长江发源地,山高岸险,终年积雪数十米深,全长374公里。
马家滨文化
当曲口以下至青海玉树县境内的巴圹河口,称通天河,全长815公里。水势平缓,河谷宽阔,而多沼泽,日照充足,草滩密茂,两岸峰高雪深,景色壮丽、宜人,是长江流域重要畜牧区。
巴圹河口至四川宜宾的岷江口,称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因产黄金而得名。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金沙江,(古名丽水),回环五百余公里,出金有数载,金沙江河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面比降大,总落约三千米。险峻的虎跳峡,河段只有16公里长,而水面落差达200米,平均落差为12.5‰,可见蕴藏的水利资源是何等的丰富。
宜宾的岷江至长江的吴淞口全长2803公里,其中宜宾至湖北的宜昌,全长1030公里,又称川江,湖北的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矶全长340公里,又称荆江,荆江又有上、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江至藕池口全长160公里。下荆江:藕池口到湖南的城陵矶全长180公里。
共9张
美丽的长江
江苏以下江段又称扬子江。江阴以下河段江面逐步开阔,向入海口呈喇形状开展,江阴附近水面宽仅一公里,而到入海口附近时江面宽达80公里,有些学者认为,距今六千年以前,长江大致是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由于江面宽阔,坡度平缓,江流海潮交会,大量泥砂因流速缓慢和海水盐分凝聚而成集,江口内外悬移质日日向下沉垫,河底推移质年年向外推动,以致发育成了长江三角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由长江泥砂堆集而成。这个岛的出现,距今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崇明岛的南端的黄浦江,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
长江流域地势图(来源:《长江志 水系》)
水系构成
源头
长江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区内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气温-4℃以下,气温低,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动物种类简单,多为高原特有的种类,包括野驴,白唇鹿、野耗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岩羊等。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可可西里湖,藏语意为“红水河”,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
长江源头
干流
上游
长江干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长4504千米,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宜宾市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千米,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千米,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
长江三峡
中游
宜昌市至湖口县为中游,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等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等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
下游
湖口县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千米,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支流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了10万平方千米。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所流经省区
雅砻江
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于攀枝花市注入金沙江。流域面积约13万千米2,干流长1637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14立方米每秒。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7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494.1万千瓦,甘孜以上称上游,长约610千米,落差1330m,平均比降2.18‰。甘孜至大河湾为中游,长约600千米,落差1790m,平均比降2.98‰。大河湾以下为下游,长约360千米,落差750m,平均比降2.08‰。全流域可开发水能资源249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525亿千瓦时。
长江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四川盆地西部,穿越成都平原,至乐山接纳大渡河,于宜宾注入长江。干流全长735千米,灌县以上称上游,长340千米,落差约3000m,平均比降8.82‰;灌县至乐山称中游,长约232千米,落差372m,平均比降1.6‰;乐山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63千米,落差97m,平均比降0.59‰。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850米每秒,总落差3560m。水能蕴藏量为4886.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05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672亿千瓦时。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山东南麓,于乐山汇入岷江。流域面积9.1万平方千米
长江
沱江
沱江发源于岷山山系九顶山南麓,于泸州市注入川江。流域面积2.78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70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19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2万千瓦,可开发的为26万千瓦。干流金堂以上称上游,长约200千米,落差210m,平均比降1.07‰;金堂至内江为中游,长约300千米,落差147m,平均比降0.49‰;内江以下为下游,长约202千米,落差67m,平均比降0.33‰。
嘉陵江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西段南麓,在合川区接纳涪江、渠江后在重庆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1120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120m3/s,总落差2300m。水能理论蕴藏量1522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870万千瓦,干流昭化以上称上游,长约394千米,平均比降约3.8‰;昭化至合川为中游,长约633千米,天然落差189.9m,平均比降0.30‰。合川至重庆为下游,长约93千米,天然落差23m,平均比降0.25‰。
乌江
乌江源出乌蒙山东麓,分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和北源六冲河汇合后始称乌江,流经贵州省中部和东北部,穿过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于涪陵汇入长江。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103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50米每秒,总落差2124m。水能理论蕴藏量1042.6万千瓦,可开发的为880万千瓦,干流化屋基以上称上游,化屋基至思南称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
清江
清江发源于鄂西利川县齐岳山龙洞沟,于宜都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423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14米每秒,总落差1430m。水能理论蕴藏量250.4万千瓦。恩施以上为上游,恩施至资丘为中游,资丘以下为下游。
长江
汉江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于武汉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
湘江
湘江为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于湖南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9.466万平方千米
资水
资水以夫夷水为源,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北麓,于湖南省益阳甘溪港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2.8142万千米,干流全长713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59米每秒,总落差972m。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4万千瓦,可开发149万千瓦。邵阳市小庙头以上为上游,小庙头至马迹塘为中游,马迹塘以下为下游。上、中、下游河段的长度分别为250、276、187千米。
沅江
沅江主源马尾河发源于湘黔两省边界的云雾山,于常德市汉寿县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8.916万平方千米
澧水
澧水发源于湖南桑植县杉木界(南源),于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1.8496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390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74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05.2万千瓦,可开发的为141万千瓦。干流桑植以上为上游,上游河段长约94.2千米。桑植至石门为中游,中游河段长226.8千米。石门以下为下游,下游河段长约69千米。
赣江
赣江是江西省母亲河,江西省最大的河流,鄱阳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赣闽交界处武夷山的江西省石城县赣江源镇原洋地乡,在南昌市附近分四支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76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130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64万千瓦。赣州以上为上游,长255千米。赣州至新干为中游,长303千米。新干以下为下游,下游河段长约208千米。
抚河
抚河发源于赣闽二省边界的武夷山脉,经青岚湖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811万平方千米
信江
信江发源于浙赣二省边境的怀玉山,在余干县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941万平方千米
饶河
饶河是昌江和乐安河的总称,乐安河为主源,两河在波阳县姚公渡汇合,至龙口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428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309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489米每秒。
修河
修河是九江市最大河流,发源于湘鄂边界的幕阜山,于吴城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4793万平方千米,干流长35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90米每秒。
湖泊
全流域现有面积大于1千米2的湖泊760个,总面积17093.8千米2。其中江源区湖泊总面积758.4千米2,云贵高原区湖泊总面积540.8千米2,最大的湖泊为滇池,面积297千米2。中下游区共有湖泊642个,总面积1579.6千米2。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涝、调蓄洪水的天然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垦殖等原因,面积日趋缩小。
洞庭湖
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太湖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今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系华东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巢湖
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平均宽15.1公里,环湖172公里,据巢县、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境地,面积753平方公里,巢湖与纵横交错的江河沟渠相吐纳,其源远至英、霍二山,湖面有丰乐河、杭埠河等来汇,湖南与兆河、白湖相通,湖水由东南出口,经裕溪河下泄长江。
长江流域水系图(来源:《长江志 水系》)
水文特征
水量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由于流域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为276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长江水资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在地表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又占96%以上。汛期的河川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70%~75%。径流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单位面积产水,以金沙江和汉江水系为最少,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为最大。
旱涝灾害
长江流域各地区发生干旱与洪涝灾害的史料记载悠久,最早的旱灾记述在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汉书·五行 志》);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汉书·高后纪》)。从大量史料中选择记述详实和可比性较好的历史时期典型旱 灾年份有公元1671、1679、1778和1835年;典型水灾年份有1586、1663、1788、1831、1853、1867和1870年。上述典型旱涝年绝大部分集中在清代,这主要是清代距今最近,历史文献资料保存较好,记述较详,并不能说明清代旱涝灾害最为频繁。清代以前的一些严重旱涝年事件,或记述简略,或文献不全,多数从略未选。近百年来,长江流域也出现过比较严重的旱涝灾害典型年份,有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文献,可供参考,此处未列入。选列的11个典型旱涝年,根据历史文献记述的灾情严重程度,各用3级予以区分,即:干旱、大干旱、严重干旱和水灾、大水灾、严重水灾。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布特性极强,各地区发生不同程度旱涝灾害的差异甚大。根据中央气象局(现称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1979年)资料,旱涝系列采用5级表示:Ⅰ级——涝,Ⅱ级——偏涝,Ⅲ级——正常,Ⅳ级——偏 旱,Ⅴ级——旱。长江流域100E以东地区有37个站点,经整理分析得出长江流域历史干旱(Ⅴ级)和洪涝(Ⅰ级)频率分布图。流 域发生比较严重干旱的频率平均为5.55%,中下游地区受旱机会高于上游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干旱频率高达9.0%以上,为全流 域最高干旱频率区;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区,中心最高干旱频率为7.0%以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平均频率为7.97%,显著高于干旱频率。洪涝灾害的地区分 布大体上与干旱相同,即中下游地区普遍高于上游地区。在干流中下游和两湖地区有一东西向的洪涝灾害高频地带,其中鄱阳湖北部和洞庭湖沅江、澧水至中游荆江 河段为洪涝灾害的两个高频中心区,中心频率高达12.0%以上;长江上游的嘉陵江和汉江上游地区为第三个洪涝灾害高频区。上述洪涝高频地带和中心与初夏中 下游的梅雨雨带、盛夏上游集中性降雨雨带以及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长江源:沱沱河
长江历史旱涝在时间上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根据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公布的全国1000余年的“旱涝型年表”资料,经补充分析得出长江流域历史干湿气候和旱涝周期变化规律。一千余年来,长江流域经历了三个大干湿气候周期振动,其湿润期和干旱期最短为120年,最长达220年,其间各包括3~5个小旱涝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进入新的湿润气候期。
流域概况
地貌
由江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阶梯。第一阶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横断山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第二阶梯为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许多山峰海拔达6000m以上,终年积雪。金沙江段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约2000千米长的高山峡谷。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峡全长17千米,落差达210m。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镇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节性通航。新市镇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宽,水流平缓,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砻江汇入。雅砻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观,河谷宽阔,径流以雪水补给为主。中下游高山峡谷,两岸山高达1000~1500m,河宽100~150m。
宜宾至重庆的川江河段,接纳岷江、沱江和嘉陵江,这些河流的源流地区,地势高峻,有的海拔达3000~4000m,到四川盆地边缘地形突然下降至200~600m。岷江上游,属高山峡谷,河槽多呈“V”形,宽50~100m。中游江口镇至乐山段进入丘陵区,水流平缓,漫滩发育,个别河段河谷宽达数公里,江面宽155~500m,洲滩密布,水流分汊。下游为低山宽谷河段,河宽400~1000m。岷江支流大渡河,除源头一带为高原宽谷,下游铜街子以下为丘陵宽谷外,均为典型的峡谷河流。大渡河泸定西南的贡嘎山,海拔达7566m,是长江流域最高的山峰。与大渡河谷地,直线距离不到30千米,相对高差竟达6500多m。沱江上游山区河段水浅滩多,流经成都平原时,水网纵横,中、下游丘陵区河道弯曲,滩沱相间,水流平缓。嘉陵江上游深切崇山峻岭,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多滩险礁石,广元至合川段,河道逐渐开阔,先流经盆地北部深丘,而后过渡为浅丘区,曲流和阶地十分发育,比降变缓。合川至重庆段,河道经过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形成峡谷河段,谷宽约400~600m,水面宽150~400m,其间有横切华蓥山脉所形成的“小三峡”(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
川江自宜宾至江津段,流经四川盆地南缘,两岸为由红色砂页岩构成的起伏平缓的丘陵,河谷较宽,一般达2000~5000m。江面宽500~800m,沿河阶地发育。江津以下河段,进入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内由20余条近东北一西南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当川江穿过背斜时,形成了猫儿峡、铜锣峡、黄草峡等峡谷。最窄的黄草峡下峡口江面仅宽250m。当川江经过向斜层时,又形成宽谷,江面最宽达1500m。自奉节白帝城至宜昌南津关之间近200千米河段,为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峡谷南岸山峰高1000~1500m。
重庆以下南岸有乌江汇入。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山峦起伏,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多溶洞、暗河。
长江出三峡过宜昌后,右岸有清江汇入。清江流域除利川、恩施、建始三个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小片丘陵外,其余均为高山区。两岸大部为石灰岩,小部分为石英砂岩,岩溶发育,为高山峡谷河流。
长江经过一段丘陵过渡,进入荆江河段北岸为江汉平原,南岸为洞庭湖平原,并有三口(以前为四口,其中一口现已堵塞)与洞庭湖相通。长江洪水通过三口向洞庭湖分流,洞庭湖是调节洪水的天然水库。但由于多年泥沙淤积,洞庭湖日渐缩小,调蓄洪水的作用明显减弱。荆江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属蜿蜒型河道,经常发生自然裁弯,留下许多牛轭湖。荆江两岸受洪水威胁严重,两岸均有堤防保护,北岸为著名的荆江大堤。
长江在此北岸有汉江汇入,南岸有湘、资、沅、澧四水经洞庭湖汇入长江。汉江上游穿行秦岭、大巴山之间,高山峡谷间有河谷开阔的盆地。中游流经丘陵和盆地,河床宽浅,属游荡性分汊河段,下游蜿蜒在冲积平原上。四水上游一般为高山区,山高1000~2000m,河谷狭窄。中游为丘陵区,间有盆地,下游进入洞庭湖平原,属冲积河流。其中沅水中游峡谷、盆地相间,最长的沅陵一五强溪峡谷,长达90千米。
长江过九江市,右岸有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水”后注入长江。赣江上游为高山峡谷,两岸山高1000~1500m。中游河谷狭窄,形成赣江十八滩。万安以下为山区宽谷,下游为滨湖平原湖沼。
长江自城陵矶至江阴的1168千米河段,大部分流经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河网湖泊密布。部分河段流经山地和丘陵,河谷宽阔,阶地发育。河道呈藕节状,时束时放,多洲滩分汊。
江阴以下为长江河口段,全长约200千米,呈喇叭形。长江口潮汐属非正规浅海半日周期,平均一个周期为12小时25分,平均潮差4.62m。平均总进潮量洪季大潮53亿m,枯季小潮13亿m。长江的潮流界汛期至江阴,枯季可达镇江;潮区界汛期至大通,枯季可达安庆。长江年输沙总量4.86亿t。平均含沙量0.54k8/m3,还有一部分泥沙来自口外,全潮平
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温塘峡篇(1)
温塘峡是嘉陵江小三峡中的第二峡,此峡是以北岸大沱口入峡,从白羊碚出峡;也可说是经南岸金刚碑入峡,从三花石出峡。整个温塘峡的峡长2.7公里,是小三峡中最短的,也是峡谷最窄的峡。
温塘峡又名叫温汤峡,她还有个名字叫东阳峡。其叫东阳峡的原因是她靠近南朝东阳古郡(现东阳镇)而得名。盛唐时,东阳置城,又名东阳城。所以温塘峡里很多 历史 事件都会牵涉到缙云山和东阳古郡,东阳城的。
温塘峡两岸,北岸山名叫西山坪,南岸山叫东山坪,整个山脉叫缙云山脉。缙云山脉为重庆主城区和北碚区的主山脉,山脉延绵有一百余公里,跨经合川区,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山脉尾至江津长江边。缙云山九个主峰都在海拔八百以上,最高处坛子石海拔为951米。
缙云山,古名又叫巴山。我们若以传说为据,缙云山名则有四千多年的 历史 ,这是因为该山与轩辕黄帝的传说有关。如此说来,轩辕黄帝乃是当之无愧为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的第一大神!
一、帝王首脑类大神
1、轩辕黄帝,五星级顶尖大神正神
轩辕黄帝之所以被列为第一大神,这是因为轩辕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这里的始祖有三种含义,其一为遗传学上的始祖,即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每个人体内都有轩辕帝的遗传基因。其二是文化继承上的始祖,即我们民族习性上都含有汉文化的特色。其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图腾莫拜,就含有对轩辕帝的认同色彩。
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种种神话传说相当丰富,归纳起来共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炼过丹(轩辕洞说)。
(2)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合过药(《黄帝内经》里提到缙云山为古巴山)。
(3)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大宴过宾客,群仙会聚过(“缙云”原意有 美食 的含义)。
(4)轩辕帝重臣缙云氏有支后裔在此生活(巴人血统上有轩辕帝的成分)
(5)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封官加爵。(“缙云”是一种官阶)
(6)轩辕帝曾邀臣子们在山下温泉汤澡(泡温泉)。也有 娱乐 休闲因素。
(7)轩辕帝在缙云山悟道升天(成仙)的说法。
(8)轩辕帝惩罚缙云氏不才子缙云混沌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流放他们九人到此,投于巴賨,以御山鬼。
(9)轩辕帝令缙云氏不才子饕餮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责令九人在此御魑魅。
(10)轩辕帝与众臣们谈经论道的山。
古籍书上,对“缙云山”有四种说法,其一是通过《史记•五帝本记》中反映出来。轩辕帝把“缙云”作为一种官衔定位,即轩辕帝在打败了炎帝,蚩尤,共工等后,迎来了天下太平,他欣喜地对手下功臣第一次分封。据说他以云彩颜色定名,赤色和带红色的官叫缙云,其职责是负责军事。
其二是在《山海经》中,缙云氏有不才子,叫混沌,是一种凶神。也有书上说缙云氏不才子是叫饕餮,也是一种凶神和饿神,所以民间对“缙云山”的说法是一种被轩辕帝惩罚和流放凶神的大山。
其三是在《道藏经》说,轩辕帝炼丹时产生出来被炉火映红的云霞叫“缙云”,出现缙云的山叫缙云山。当然,尤以轩辕帝炼丹的地方为准才叫缙云山。
其四是在《黄帝内经》这本古医书中,将轩辕帝与论医药的过程叫“合药”,因轩辕帝合药处的山叫缙云山。
以上是古典对“缙云山”的传统说法,这是否就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中的缙云山相合符呢?
其实,稍为对照就会发现缙云山完全符合上面古籍的说法。
据明代《蜀中广记》中载,缙云山上有过一块刘宋时期的古碑,此碑名叫《灵成侯碑记》,因碑文己不可考或无法释读,现在大多数的传说源于此碑文上记录说法。碑上说,缙云山出自大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缙云氏有不才子日混沌缙云氏,高辛氏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魑魅。
“灵成侯”是谁,现无从推论。
另传说缙云山明代古寺大隐寺,石华寺和白云寺都有过石碑文上载过,缙云山东面悬崖岩中有轩辕洞,该洞是轩辕帝炼丹所在地,正好炼丹炉火会将山岭云层染成赤色或红色。所以此山叫缙云山,即轩辕帝炼丹的山。
除此古石碑可能是传说的证据之外,还有一些官方文书或名人书也可证明缙云山关于与轩辕帝的关系绝非是空穴来风的杜撰之胡说:
书写嘉陵江上“缙云山”的还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人都是经过南朝刘宋,齐,梁三朝的大名人。第一人应为梁代著名道士,医药家,文学家,也是梁武帝的政治高参,具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名人,他叫陶宏景(456 536)。《梁书•艺文》中就选载了他的名篇《水仙赋》,该文中的名句:“增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觞百神也,《方兴胜览》即谓之巴山矣……”,该赋文中将轩辕帝在缙云山大宴群臣,与上天众神仙谈笑风生的场面写得浩浩荡荡,飘飘欲仙。此文也正好在缙云山的古碑中出现,据说陶宏景一生走过很多名山大川,他就上过缙云山。而且传说梁武帝读罢此文而偷偷地上了缙云山,这就是缙云山上流传着梁武帝在缙云山灭猿的传说。
这里特别交待下,有明确的文史记载: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僧慈应开山建缙云山的缙云寺和山下的温泉寺。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南齐置东阳郡,治丹阳县。(现北碚东阳镇)。东阳郡历经南朝刘宋,齐,梁三朝代,周时废。盛唐,置东阳城,温塘峡又叫东阳峡。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二个人是在官方史书中提到过缙云山,这个人叫沈约(441 513),他是梁朝东阳郡首任府尹大人,丹阳尹。此人也是梁代一大名人,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也是梁武帝萧衍的挚友。他在任东阳郡首时就把东阳郡郡望书写了下,自然缙云山,温塘峡的地理和文化概貌也纳入到了他史记中了。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三人叫吴均(469 520),他也是梁代著名史学家,而且是官方的名人,他也写了本叫《吴均春秋》的史书,这本书是他仿东周列国史书《春秋》写的。现缙云山九峰上所谓的“十三个迦叶古佛的足迹”传说就是出自于此书,他把缙云山九峰名字都写得十分的详细。
除了史书外,唐代佛教史书《感通录》中也多次提到缙云山,说此山有古寺相思寺,狮子峰岩上有竼经文,九峰上有迦叶古佛足印。因此,相应也印证了缙云山就是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山,也印证了“缙云”是与轩辕黄帝的关系。另道书上更是直接说轩辕黄帝的炼丹洞叫缙云洞,该山叫缙云山。
以上都是无可挑剔地说明缙云山与轩辕黄帝是有密切关系的,但这里仍有个质疑问题,第一轩辕黄帝所炼丹地缙云山是否是唯一的?第二若轩辕黄帝所练丹地缙云山。
其实,天下真有这么蹊跷的事,古代叫缙云山的地方有二处,一处是在淅江缙云县,一个叫仙都的山,这仙都的山古名就叫缙云山。传说缙云县仙都山是轩辕黄帝升天的地方,还令人惊奇的是,缙云县属东阳市管辖,东阳市古名原就叫东阳郡。还真让人魔幻的是,梁代梁武帝萧衍,史学家沈约,史学家吴均,大道士陶宏景等大文豪们几乎都是现江苏浙江人,而且他多在浙江东阳与缙云和仙都附近活动,可说根本不可能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发生密切的关系,因为两地相距数千公里,更不用说中间有万重千山,大江大河呀!
但事实上又的确证明,梁代几个大文豪书写的缙云山文,在细节上更多的是写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例如仙都古名虽叫缙云山,但此名是隋唐贞观之后才有的。另从轩辕黄帝炼丹之说是道教神话内容,而道教发源地在巴境,即古巴国,秦汉后的巴郡。道教最早兴起是叫五斗米教,真正布道人是汉高祖刘邦之谋士张良后裔张道陵所创。汉高祖刘邦首为汉王,即在汉江流域,后楚汉相争,刘邦势力弱只好移向大巴山地区。萧何就是坐镇巴地给刘邦输送兵源和粮草,刘邦称帝后,张良隐居。
汉末,他后裔张道陵利用在巴人的威望,大力宣扬起黄老学说。黄,就是轩辕黄帝。老,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为了布道,教徒只需交纳五斗米就可成为道徒。道教信奉的是长寿或飞升入天成仙,而道教宗旨就是要炼丹修身。显然,缙云山就早就是巴人信道教的炼丹聚集地。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缙云山对岸正位于东面,是日出的地方,也是巴人炼丹最红火之地,也是巴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那儿叫“丹阳”,也叫东阳。当南朝刘宋年,缙云山山上和山下开始建缙云寺和温泉寺时,东阳就快成了城市了。不久,南齐在嘉陵江上设立第一个行政区东阳郡,东阳郡辖一县即丹阳县。郡府和县府衙门都设在东阳郡上(现东阳镇)。此时,缙云山以及嘉陵江小三峡都划入到东阳郡上管辖。
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丹阳县相比较。作为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吴越东阳,缙云县和仙都就在道教起源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何况仙都山海拔不到三百米,与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个主峰海拔上竟然矮了六七百米。显然,与道教中的洞天说不在一个级别上。据查证,浙江的东阳郡或丹阳是在三国时期吴国所立,后来就废异,也就是说南朝刘宋,齐,至梁代梁武帝时还没有东阳郡,也没有缙云山。浙江的仙都山,缙云县,东阳郡都是在隋唐时才设立的。而盛唐时,温塘峡多叫东阳峡,东阳郡己更名为东阳城了。
在梁代与梁武帝萧衍同期的大文人陶宏景,沈约和吴均等著书中的缙云和缙云山,实则只能是嘉陵江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而且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峰中才有宝塔峰,香炉峰,莲花峰,狮子峰等。从山型地貌等细节上着都是与重庆的缙云山相符的。
照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传说为据,重庆的缙云山应立为道教的“洞天”之一,或为道教发源地,但是最终重庆缙云山则成了十大佛教名山。其实,若仔细研究重庆的缙云山就会发现其端倪,也就是说佛家与道家为争夺影响力,两家一直在拼斗。道家以“轩辕黄帝有炼丹洞”为由,想把缙云山搞成道观山。而佛家则以“迦叶古佛在九峰上有十三个足迹”和“狮子岩上有竼经文”为由,想把缙云山打造成佛教名山。为此双方争得你来我往,甚至一次次动用帝王关系,例如“灵成侯”传说可能是第一个道士的封号,他建的第一个道观。可佛家不服,说第一个在缙云山建缙云寺的是慈应高僧,他将山上的蟒蛇,鸡和牛都感化了。接着缙云山有几个道教信徒画符求雨成功,唐高宗李渊赐道坛建观为“禅真宫”。佛家不服,又鼓动唐宣宗皇帝赐名为相思寺。到了宋代宋真宗皇帝为佛家高僧慧欢赐为慈印大师,赐缙云寺赐为崇胜寺,赐温泉寺名为崇胜禅院。明代竟有三个皇帝赐名缙云寺,最后明神宗皇帝才一锤定音缙云山为“迦叶古佛道场”。此后,缙云山成了佛教十大名山,缙云山所有寺庙都为佛家庙宇。
但是缙云山出现了个道人,他叫李一道长,他不知什么原因,将绍隆寺和白云寺重修成了道观,恢复了轩辕黄帝的种种传说。如白云寺改成了白云观,说是白云观就在轩辕洞下。还添一奇观说,陈抟老祖曾在轩辕洞中闭关,更正说在改造白云寺时发现古寺大梁上有后周年号和陈抟老祖的史迹。我也打听到确实白云寺本就是个道观,因传说建文帝在此藏过身而被佛教改建成了佛寺。
哈哈,缙云山也成了佛道两家争执的传说依据。佛家说,迦叶古佛最先在缙云山落脚。而道家说,“缙云”山的本意就是轩辕黄帝炼丹的洞天。我估计,佛家不好贬损轩辕帝,只好说真武大帝与迦叶古佛辩论输了,他不好意思跨到重庆南山的真武山去传道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谁来吹缙云山都离不开轩辕黄帝这个老祖宗的根子,否则“缙云”的说法就无从谈起。当然,轩辕黄帝不但是嘉陵江小三峡的大神,总神,他也是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大神!
重庆在江南还是江北,还是被长江穿城而过
重庆是被长江穿城而过。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和湖北的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重庆河流:
1、嘉陵江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等。
2、乌江
乌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六冲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较大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岩河等15条,天然落差2123.5米,年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
【地理百科】重庆主城两江、四山、小三峡
以下内容自网络整理而成
重庆是一座山城,不仅山多,而且“长”得也像山。将重庆地图逆时针旋转135度,就是一个巨大的“山”字:渝东南翼是中间的一竖,渝东北翼、1小时经济圈分居左右两侧。
重庆属于我国内陆地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为400米,主城则处于中部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低山区。
两江即 嘉陵江 和 长江 ,江北与渝中半岛之间的为嘉陵江,南岸与渝中半岛之间的为长江。
两江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由嘉陵江汇入长江,然后再向东流去,其中长江浊嘉陵江清,此为著名的巴渝十二景之“朝天汇流”。
重庆市区除了长江和嘉陵江以外,还有很多小河,比如海棠溪、玛瑙溪、毛线沟、桃花溪、花溪河、箭滩河等。
四山为华蓥山脉的支脉 缙云山 、 中梁山 以及独立成脉的 铜锣山 、 明月山 ,属于背斜山。
位于缙云山山脉和中梁山山脉之间的是北碚老城、大学城、西彭这些地区。
位于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就是两路、人和、观音桥、渝中半岛、南坪、杨家坪、李家坨这些地区。
位于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就是两江新区东部的龙兴、复盛、鱼嘴以前南岸区的茶园新区、巴南的鹿角等地区。
各山脉又包含了多个山,大多都建成了森林公园。
两江与山脉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各自的小三峡。
嘉陵江小三峡以北碚为中心,全长27公里,分别为 牛鼻峡 、 观音峡 、 温塘峡 。
其中上为沥鼻峡,峡中有巨梁滩、狮子坟、笑和尚、牛鼻洞、猴子石、磨子沱等景观;中为温塘峡,峡壁两岸相距不过200米,悬崖挺立,犹如刀凿斧削;下为观音峡,是嘉陵江小三峡中最险峻的一个峡。
重庆长江小三峡也称“巴渝小三峡”,分别为 猫儿峡 、 铜锣峡 、 明月峡 。
其中猫儿峡在大渡口区小南海和九龙坡区铜罐驿的交接处;铜锣峡在铁山坪与南山相对处;明月峡在南岸区广阳镇和渝北区渔嘴镇相对处。
嘉陵江小三峡是什么意思
嘉陵江小三峡
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重庆市和合川市之间,由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组成。沥鼻峡又称牛鼻峡,古称谢女峡,以江岸有石洞如鼻得名,系嘉陵江切割沥鼻山而成。温塘峡在重庆市北碚附近,系嘉陵江切割温塘山而成。观音峡在重庆市北碚附近,系嘉陵江斜切观音山而成,江岸有龙洞,泉水潺潺,分为3 股,下注长江 。峡谷谷底幽深,峭拔险峻,江水清澈,风景如画。
缙云山的地理环境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即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
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褶皱带在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的四川运动形成。地层有三迭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而缙云山属于三个背斜的中间一支温汤峡背斜的一部分,与小三峡山下相映,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
缙云山的南段为箱形山脊,顶部平缓。全山西翼较缓,坡度20°左右,东翼较陡,坡度60°~70°,因此两翼植物和植被有所不同。 缙云山岩层为砂、泥页岩相间组合,上层为厚砂岩,下层为泥页岩,泥页岩积水。岩层越厚,积水越多。在砂岩和泥页岩接触面,有接触水流出。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岩体在这些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线为分水岭。在东南翼和西北翼上发育的许多平行排列的顺向河及冲沟,构成了缙云山的梳状水系。
冲沟长度一般为0.7~1公里,最长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属于幼年冲沟,其弯曲度不明显,多为直线型冲沟,而沟谷为“v”字型。谷宽10~50米,也有几米宽的,由于山体蓄水量较大,冲沟大多数(12条)有常年性流水,成为山泉,满足职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还成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所有这些流水最终流入嘉陵江。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沟筑成的大小水库共计11个。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 其中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核心区1235公顷,缓冲区1505公顷,实验区4860公顷。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 缙云山良好的森林植被,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因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五十年代,曾有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到六十年代初期,虎豹等大型动物基本绝迹。
缙云山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至1999年仍没有进行过详尽的清查,只是对节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山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20目,147科,1264种。其中昆虫纲有17目,119科,1071种,蛛形纲共3目,28科,193种。缙云山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l目,51科(另有2个亚科),189种。其中两栖纲的1目,3科,8种;爬行纲2目,6科,21种;鸟纲的12目,30科(另有2个亚科),134种;哺乳纲的6目.12科,26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 缙云山保护区现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珙桐、银杉、红豆杉、桫椤等51种,有缙云四照花、缙云槭、北碚榕等模式植物38种。 已鉴定的淡水藻类植物105种。
蕨菜:缙云山有蕨类植物148种,其中大多数的蕨芽均可食用。
菝葜:川西称都苔,缙云山当地称“金刚藤”,春夏时节采摘嫩梢作菜。
绞股兰:绞股兰被人们誉为“南方人参”,但人们大多将其制茶或提取有效成份,作为医疗保健用品。
缙云山甜茶:缙云山甜茶系在春夏时节,采摘嫩叶、嫩枝蒸炒后揉搓焙干制成,其味甘甜芳香、无刺激性,长饮此茶对胃病有一定疗效,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饮品。
嘉陵江号称什么
嘉陵江号称“小三峡”。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是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凤县。因凤县境内的嘉陵谷而得名。在横切华蓥山伸向西南是三条支脉时,形成了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三处峡谷,共同的特点峭拔幽深,形势险要,雄伟壮丽,犹如长江三峡的一幅缩影,故素有“小三峡”之号称。
小三峡是哪三峡
小三峡是指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1、龙门峡长约3公里,峡口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状若一门,形势甚为险要,因此有人说它“不是夔门,胜似夔门”。
2、巴雾峡长约10公里,两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组组天然雕塑,个个妙趣横生。
3、滴翠峡是小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峡谷,峡中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玲珑剔透的小景。
滴翠峡峡内群峰竞秀,绝壁连绵,无咎不苍,有水皆飞泉,游人深感起名“滴翠”,甚为贴切。主要景观有水帘洞、仙蕉林、摩崖佛像、天泉飞雨、罗家寨、绵羊崖、赤壁摩天、悬棺、双鹰戏屏、飞云洞等。小三峡的美景在滴翠峡中体现得最充分。那“赤壁摩天”是一片高达数百米的峭壁,如刀削一般,直插云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真是名副其实的赤壁。
嘉陵江小三峡的综合概述
嘉陵江小三峡 是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的统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合川区境内,全长27千米。
上为沥鼻峡,又称牛鼻峡、铜口峡,主要位置在合川区盐井镇,全长3千米。峡中江流湍急,水深莫测,峡岸群峰高耸,峻峭幽深,有巨梁滩、狮子坟、笑和尚、牛鼻洞、猴子石、磨子沱等绮丽景观。
中是温塘峡,又称温泉峡、温汤峡,处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段,全长2.7千米。古时峡口建有温泉池,称为温塘,故名。入峡江水咆哮奔腾,旋涡叠生,气势磅礴;峡壁两岸相距不过200米,悬崖挺立,犹如刀凿斧削;峡岩之腰,泉如汤涌,云根窦生,景色秀丽,为小三峡之冠。
下有观音峡,又名文笔峡,全长3.7千米,也在重庆市北碚区境内。峡口岸边有巨石屹立,形如石笏,俗称文笔石,旁边悬崖高处有一古刹,名观音阁(今不复存),峡以阁得名。峡中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朝阳桥、朝阳复线桥、碚东大桥、襄渝铁路嘉陵江大桥等6座大型桥梁,为国内桥梁密度之最。 重庆扬子江假日饭店☆☆☆☆
扬子江假日酒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酒店位于南坪经济技术开发区, 可俯瞰闻名中外的扬子江。离机场距离:33.0公里离火车站距离:3.0公里离市中心距离
重庆宾馆☆☆☆☆
重庆宾馆位于重庆商业贸易中心口岸解放碑附近,交通、通讯十分方便,是一家四星级涉外饭店,宾馆以中国传统园林式建筑风格着称,装饰典雅离机场距离(公里):25离火车站距离(公里):4离市中心距离(公里)
重庆希尔顿酒店☆☆☆☆☆
重庆希尔顿酒店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商务旅行、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距重庆商业及娱乐中心解放碑仅4公里;毗邻著名的大田湾体育中心(足球场和综合体育设施),到著名风景区观光也十分便捷。离机场距离(公里):25离火车站距离(公里):1离市中心距离(公里)。 京酱风肉
是重庆涪陵地区的民间传统食品,素以色美味鲜,爽口不腻而闻名, 食用时蒸、炒、爆皆可,佐餐下酒皆宜。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干
始创于1937年。以优质鲜牛肉为主料,配以砂糖、川盐、天然香料、精炼植物油等精制而成,具有独特的五香味。有健脾益气、养胃舒肝、强筋壮骨的功效。
双江片熊鸭子
始创于1909年江北沙湾熊汉江先生之手。本品精选当年养、重1250克健壮仔鸭为原料, 宰后去净毛杂,正骨,以数10味名贵中药材专制的香料腌浸,加撑造型,文火烘烤而成。食前再急蒸30分钟。本品肉质细嫩,郁香散酥,色、香、味、型俱佳。
永川皮蛋
创制于清道光年间的双鸭牌永川皮蛋,迄今已有百多年历史。产品具有无铅、呈松花纹、蛋清茶色透明、蛋黄桔红油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