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登黄鹤楼王之涣原文 登黄鹤楼介绍
- 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登鹳雀楼特点介绍
- 王之涣写的《登黄鹤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 白日依山尽的全诗是什么
- 王之涣 登黄鹤楼
- 黄鹤楼更上一层楼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描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登黄鹤楼王之涣原文 登黄鹤楼介绍
1、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登鹳雀楼特点介绍
实际上《登黄鹤楼》,是告诉世人要有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不知道大家在读这首五言绝句时,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玄外之音。很多人对《登黄鹤楼》的解读,还是停留在表面,其实整首诗包含的寓意非常深刻。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登黄鹤楼》的特色,各位要是感兴趣的话,欢迎来了解看看,也可以留言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1、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39岁时即兴而作的五言绝句。那时,刚好他辞去衡水主簿的职务回山西老家绛州,悠游到蒲州(今山西蒲县)登上鹳雀楼时,看到太阳依傍着中条山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的壮观景色,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很自然地表达了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还得再登上一层楼的浅显道理。
全诗仅二十个字,没有生僻字出现,用语也不深奥,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更厉害的是,就是这看似普通的四句诗,却是平中见奇,推出的道理虽然浅显,但提炼得无缝对接,很有画面感。
前两句写景,描绘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一览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与壮丽景象,是那样的雄大与厚重,给人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感。
后两句写意,出人意料地笔锋一转,将所见之景、所见之势与生活中的哲理巧妙地连接起来:要想看得更远,就得更上层楼,站得更高才行。
全诗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很明白的意思。直抒胸臆却又将意境显得十分浑厚深远,似有意犹未尽之感,又给人没有设限的无尽想象。
难怪有诗家为之高度评赞,说这首诗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写出了画面之外的东西,让人回味无穷。
2、两两对仗,注重压韵
此外,《登鹳雀楼》这首短诗的亮点,还在于兼备两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手法上两两对仗,这在《唐诗三百首》所收录的36首五言绝句中,是唯一的一首。一般而言,唐诗五绝并不要求对仗,能有一联对仗就很好了。然,这首诗却是最顶格的要求:
一、二句用的是非常严格的正对。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属性相同,对仗工整,将所见景象的雄大、厚重有力地呈现出来。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技巧也十分娴熟讲究,避免了枯燥古板式的说理,而是非常励志地讲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既显示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暗藏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字里行间中或明或隐地迸发出来。
比起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不同的愿景不同的画面,创作手法上也有差别。千山鸟飞绝,万尽人踪灭这两句在对仗上一致,不分伯仲,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尽管也是自然导出哲理却偏向于洁身自好的孤洁品质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五绝中拨得头筹实属无可厚非,以致《唐诗别裁》给予这首古诗高度认可: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二是注重压韵。照唐时汉语发音的特点,《登鹳雀楼》这首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最后一个字流,与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楼字,是押韵的。
故这首古诗,还兼具诗歌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可以说,它既有写景之中的理性美,也有写意之中的情绪美,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景与意的高度融合,显示出客观与主观的和谐统一。
由此而言:《登鹳雀楼》的确是压鼎诗坛的千古力作,大家们也只能望其项背。
3、另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人到中年时,登上古蒲州城外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即兴写下的诗篇。出生于公元688年的王之涣,其实一生坎坷,没有做多大的官,也只活了55岁,卒于公元743年。
难能可贵的是,王之涣并没有因为自身坎坷的经历而颓废,而是秉持特有的乐观豪迈精神,这是盛唐了不起的人文特质。
他这首诗,就显示了这样的正能量。除了励志外,更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让你不畏艰难昂扬向上:
那就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毕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人生不过百年,登高望远,更需不畏艰险;面对困境,更要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振作起来,才能更上一层楼,不因岁月无情的离去而伤感,不因万境归空而一无所有空悲切。
正是《登鹳雀楼》有这么多元的内涵,杜甫在24岁时仿作的五律《望岳》,尽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还是略逊一筹;王安石在29岁时登飞来峰,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说理,但强调的却是撇开遮眼的障碍物,境界上欠了些;苏东坡47岁登庐山而写下的《题西林壁》,在意的点重在明理:无论怎么看,庐山还是庐山。
可见,诗人的经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即便是一样的题材,表达的意蕴及境界还是有所差别。
即便大唐果州刺史畅当写下一样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得也很壮阔,也很经典,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显得单薄了些。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O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王之涣写的《登黄鹤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王之涣写的是《登鹳雀楼》。
译文如下: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品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白日依山尽的全诗是什么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王之涣 登黄鹤楼
出自:《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
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黄鹤楼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更上一层楼如下:
《登黄鹤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下是《登黄鹤楼》的全文、译文,以及有关的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白天按照山势渐渐地消失,黄河水汇入大海。
若想看尽千里山河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出处:
王之涣所著的《登黄鹤楼》是收录于他的诗集《登鹳雀楼》中。
创作背景:
王之涣是中国唐代的文学家,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玄宗朝的文人。《登黄鹤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在黄鹤楼远眺美景的情景,展示了他的胸怀豪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使用环境:
《登黄鹤楼》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古诗,常常被用于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这首诗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对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向往和梦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摩诘,号洛阳先生。他是中国唐代的文学家和官员。王之涣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他在文学创作中注重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见长。王之涣的作品多为旷怀抒发、山水景色和社会寓意等,其中《登黄鹤楼》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一。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描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