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布加勒斯特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罗马尼亚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语中音为“布库尔什蒂”,意为“欢乐之城”(“布库尔”是欢乐的意思)。相传在13世纪,有一个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边远山区赶着羊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因而定居下来。此后,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商业贸易也日益兴隆,这块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如今,在登博维查河畔还兀立着一座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塔顶的小教堂。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第一大城市。位于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市区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约 219 万。登博维察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暖热,四季分明。14 世纪始建村镇 。 1459 年建要塞。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都城。18世纪为东南欧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合并,1862年合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成为首都。国家独立后(1878)城市经济大为发展。192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学、电子和纺织工业为主,食品工业种类繁多,电力、冶金、服装、制鞋、玻璃、造纸和印刷等工业有较大发展。工业多分布于市郊。有国家和合作性质的贸易机构约5900个,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和航空中心,并有油、气运输管道、市内建有地下铁道。全国文化中心,设有10余所高等院校和几十所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图书馆、歌舞剧院、博物馆等。遍布公园、花园和绿地,有花园城之称。市郊还有成片的森林。地理概述:布加勒斯特位于国境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央地带,坐落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登博维察河穿过市区,向多瑙河流去,把布加勒斯特分为两部分。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城市,位于该国的东南部,距多瑙河65公里(约40英里)。布加勒斯特地处平原,包括郊区,总占地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约117平方英里)。市区12个湖泊同登博维察河相平行,一个连着一个,宛如一串珠光闪闪的项链,把布加勒斯特装扮得分外艳丽。城市北郊有著名的伯尼亚萨森林,市内用草坪、玫瑰花、月季花组成的色彩缤纷的花坛随处可见。植树造林,养花种草,绿化城市,美化环境,已成为布加勒斯特居民的传统和爱好。如今的布加勒斯特,绿荫如盖,花木成林,湖水片片,成为一座花园城市。环境: 布加勒斯特的美丽环境十分迷人,那街道旁、马路边的菩提树、栗子树浓绿青翠;街心公园里的玫瑰、石竹姹紫嫣红;住宅楼群之间的李子树、樱桃树果实累累;庭院内外的草坪葱葱郁郁……每逢丁香树开花季节,坐在行驶中的汽车里也能闻到阵阵芳香。全市有大小公园50多个,仅市区就有10多个大型公园,另外还有许多喷水池、纪念碑和雕塑像。布加勒斯特市最著名的一座公园名叫海勒斯特勒乌文化休息公园,门口有两个大喷泉,喷出高高的水柱,散落后水珠变成雾状,到盛夏时节,随着微风吹拂,喷水如毛毛细雨洒在人们身上,格外舒适和凉爽。公园里有一个小湖,湖水碧绿清澈,湖畔生长着茂密的垂柳和其他树木。公园里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饭店,并备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用品,因此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 历史: 布加勒斯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见诸于历史文献已有500多年。早在1459年罗马尼亚大公国时期,布加勒斯特就是一座要塞。罗马尼亚民族于1477年战胜了土耳其人的侵略,便将登博维察河畔的这个城堡命名为布加勒斯特,即“欢乐之城”。1659年,布加勒斯特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从186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名于1459年首见记载。20世纪,当地考古发现有旧石器、青铜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的文物。1459年它成为要塞。157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40座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楼房的城市。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合并建立国家──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于1862 年起成为罗马尼亚首都。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后,首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加勒斯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192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在首都正式成立。1944年8月23日,在罗共领导下,罗马尼亚人民在布加勒斯特打响了反抗德国法西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此后,这一天成为罗马尼亚的解放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城市进行了重建,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实施土地国有化后,城建规模壮大,但建筑式样单一。 命名由来: “布加勒斯特”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转译过来的,在罗马尼亚语里的发音是“布库雷什蒂”。关于布加勒斯特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别具情趣的传说:那是在700多年前,一位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远方赶着牛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便搭起帐篷定居下来。后来,来到这里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座城镇。由于牧羊人布库尔是这座城市的开拓者,为了纪念他,人们便修建了一座布库尔教堂,这个地方被称为“布库雷什蒂”,英语转译成“布加勒斯特”。直到今天,布加勒斯特还有一座名“布库尔”的教堂,人们将这座教堂看作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著名建筑: 市内建有6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以格·格奥尔基综合技术学院(1819年)和布加勒斯特大学(1864年)最为重要。其他文化设施包括科学院图书馆、国家中央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布加勒斯特城市历史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村庄博物馆以及国家剧院和国家歌剧舞剧院等19座剧场,城市每三年举办一届“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市内有一座消防博物馆,由堡垒式的6层火警瞭望塔改建而成,别具风姿。市内最大的体育场“八月二十三日”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市内公园和街心花园的总面积达3500公顷。著名的公园包括:有100多年历史、环湖建立的齐什米吉乌公园,有安放着已故国家领导人陵墓的自由公园,有引种世界各地名花异草的植物园和青年公园等。坐落于湖滨地带的文化休憩公园里,有罗马尼亚和外国的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的胸像,还设有露天剧场、运动场和儿童乐园等。现有状况: 布加勒斯特现有人口230多万,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是罗马尼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200多家现代化工厂。主要工业部门有机器制造、化工、冶金、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由于布加勒斯特地处战略要冲,历史上一直是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等欧洲列强激烈争夺的地方。长期的外来统治,使这座欧洲古城长期处于衰败不堪的状况之中。自20世纪中期以来,布加勒斯特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的建筑群不断拔地而起。昔日郊区肮脏的“科连蒂纳”,现已变成高楼林立的新市区;过去街道狭窄的“班特里蒙”,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的住宅区。马格鲁大街、乔治乌·德治路等几条主要街道,行人熙攘,车如流水。联合广场附近的利普茨干街,两侧的各类店铺一个接着一个,虽然店铺规模都不大,但家家商品齐全,琳琅满目。街道两旁的房屋基本上保持着罗马尼亚传统的建筑风格,很多店铺门前挂着富于中世纪风格的铁灯笼。在阿娜·伊佩特斯库大街上,一块用中文和罗文书写的“南京楼”字样的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这家酒楼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中国式灯笼,墙上挂着中国画,桌上摆着中国式餐具,送给客人品尝的菜肴和点心也都是中国风味,大厅里回荡着优美的中国乐曲。到这里进餐的欧洲人,使用着中国筷子,尽管动作不大灵活,但人人觉得趣味盎然。每当遇有中国客人来到酒楼进餐,欧洲朋友们总是笑脸相迎,或者报以热烈掌声。2005年6月21日,布加勒斯特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2008年4月2日至4日,北约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布加勒斯特峰会”,26个成员国以及20多个伙伴国将派团参加。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北约“扩员”。北约国家领导人将决定是否邀请克罗地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正式加入北约。
布加勒斯特会议的会议过程
会议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共进行全面攻击。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我党进行围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把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旗帜拿起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纯粹的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对苏共采取“托洛茨基方式”。中共代表团遵照中共中央规定的坚持原则、坚持团结的方针,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会议即将结束时,中共代表团为了顾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局,在会议公报上签了字。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代表团在6月26日散发了一个书面声明,指出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中的作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了极端恶劣的先例。布加勒斯特会议后,苏共领导人进一步对中国施加压力,把中苏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立即招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发生在中国正经受严重经济困难时候,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
周恩来于一九几几年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布加勒斯特共产国际会议的
记忆中 周总理 没有参加该会议。1960年6月24日至26日,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就当前国际局势中的迫切问题交换意见。中苏两党代表团在会上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次交锋其实是中苏两党关系逐渐恶化的一次爆发。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历次召开
历时8天的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于8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2000年正值奥斯陆建城1000周年纪念,大会闭幕的周末,市民倾城上街庆祝,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中国历史学会于1980年申请参该组织,并应邀参加同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5届大会。今年的大会因在世纪之交召开,参加者特别踊跃,据云达两千人。大小会议(主题大会、专题讨论会、圆桌座谈会、报告会)不下一百余次,使人应接不暇。 大会组织的三个主题报告吸引了众多听众:第一个题目是“全球史(世界史)的概念与方法论”,下分两个副题:1、世界史是否可能?2、数世纪来各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个题目是“千年的时间与历史”,下分两个副题:1、时间的构建与区分,2、千年运动与对未来的幻想。第三个题目是“历史的用途与历史学家在历史中的地位”,下分三个副题:1、近代以前历史的应用和滥用与史学家的地位,2、 近代社会中历史的工具化与史学家,3、近代史学的批判功能。 专题讨论会也很有特色,共分20个专题,如20世纪史学的评估;记忆与认同;各种社会如何构建与处理其过去;科学发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司法理论与实践;历史中的伊斯兰社会;传教、现代化、殖民与非殖民化;宗教与性别;家庭结构与人口统计——欧亚社会比较;区域与区域化;自古至今的写作与阅读习惯;环境史的最新发展;16至20世纪知识交流的方式等等。 圆桌座谈会的题目更多:传媒革命,历史教学,欧洲与非欧洲法制的交遇与对抗,性别、种族、排外与民族主义,疾病史,档案的公开与共产主义史(1990—2000),50年来冷战史著作评议等,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史学界注视的方向。 英国历史学家奥布莱恩就第一个主题“世界史是否可能?”所作的报告,对我们了解西方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颇有帮助。 “世界史是否可能?”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幼稚可笑的。但在西方历史学界看来,世界史确实还是一门有争议的学科,何况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对他们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比对我们困难得多。不过近一二十年来情况有了转变。奥布莱恩教授首先从史学史发展的角度列举古代的希罗多德、司马迁,中世纪的奥罗息斯、奥托主教,近代的伏尔泰和哥丁根学派,到当代的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史著作和观点,认为他们代表了扩大历史研究领域、重视其他文化和民族的世界史学传统。 有些后现代主义者顾虑“全球史”的复兴会重新突出西方在科技、军力、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奥布莱恩指出,这种顾虑也不是没有根据,因为不少历史学家仍被几个不正确的观点所误导:一是认为欧洲在19—20世纪在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地位可以追溯到1815年以前若干世纪;二是认为欧洲的政治、法律、文化遗产对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特别有利(即所谓“特殊论”);三是认为亚洲人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不利的环境下,这种生态实际长期束缚和阻碍着亚洲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说,西方在历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由于它的“特殊”条件,是东方所望尘莫及的。这些片面的观点近年来遭到了东西方历史学家的批评和驳斥。 最后,奥布莱恩预测:历史比较方法和跨文化的国际交往研究将是21世纪世界史学的主要风格,只要处理得当,这两种方法“定能加深我们对异质文化的了解,满足全球范围内一体化和相互依赖的要求,并且促进对各民族、团体、文化在历史上丰富多彩的贡献的理解和赞赏”。 2005年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欧洲和美国之外的国家举行。虽然这次大会是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而不是在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举行,但是会议的组织者明确表示,这次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表明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对第三世界国家历史研究的重视。这次会议的选题也反映了世界历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反映发展中国家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 。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定了三大主题,即历史上的人与自然,神话与历史的关系,战争、和平、社会与历史上的国际秩序。这三大主题体现了对传统课题的重视,更强调了当今时代的需要。“人与自然”包括了生态史、环境史等内容,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神话与历史”则包括了大量的传统基础课题,目前大量的考古材料和解密材料,对研究传统未解的历史之谜提供了研究的基础;“战争、和平、社会与历史上的国际秩序”既包括了传统课题,更包括了当今时代提出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新研究课题。这次大会非常重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在大会组织的6个专题讨论会中,除一个是研究1000—2000年中欧在东西方历史中的地位外,其他都是研究亚非拉国家历史的题目。其中关于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大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分论坛,足见大会组织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视。 简介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于2010年8月22—2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由国际历史学会主持的,每五年举办一次,是全世界历史学家的盛会。建设世界史学科,必须加强国内外世界史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史学会是国际历史学会的国家会员,按照惯例,中国史学会决定组织中国史学家代表团出席这次大会。 这次大会确定了三大主题:帝国的衰落;作为文化的城市;宗教与权力 。另外,还有21个专题讨论会。议题分别为个人传记与微观史;征服与人口学;谁拥有历史?过去与现在的史料;非洲的殖民帝国与文化混杂;变化中的旅行文化;移民;现代历史中自由与不自由的劳工;跨文化视野中的书籍;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建构;消费社会与经济变迁;“我们吃,我们穿,故我们存在”:历史中的食物与服装;信贷的社会史;民族认同与对霸权的记忆;边疆与边界;历史与人权;性暴力:历史、文化与表述;新共和国:19世纪拉丁美洲的国家建构;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高等教育;前现代时期南亚与东南亚的宗教与社会;通向一种世界史?全球化世界中的社会政策与政治;作为历史要素的情感:古代世界的感知与感情。15个圆桌会议。主题分别为奴隶制;历史学与伦理学;18世纪之前的宽容;关于殖民化的相互冲突的记忆;古代与中世纪的天文学和占星术;世界的形象:为世界绘制地图;历史学存在一种全球方法吗;参见专题21;死亡的权利;公共空间概念的使用;城市暴力;古代与中世纪的种族多样性、文化交流与认同;口语文化与书写文化的冲突;集体认同的女性图像表达;妇女与学术文化。10个联合讨论会。议题分别为性别与教育;城市、知识与传媒;历史上的人文主义;历史编纂的政治史;图像、大众传媒与历史;民族史与历史学的全球化;作为创新政治模范的小国家;体育运动中的国际关系:历史编纂学的趋势与新挑战;现代史中的空间概念;从古代到现今的贸易与文明。4个特别讨论会。议题分别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项目的历史;伦理学、历史研究与法律;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现代化:一项比较研究;历史视野中的世界形象。4个特别讨论会中,其中第3项“中国、印度与日本的现代化:一项对比研究”是中国史学会建议的,由中国史学会主持。此外,还有国际史学会22个分支机构召开的各种讨论会。按照规定,专题讨论会的主持国学者不能超过三人,需要多个国家学者参加。其他各种场次的讨论会也需要中国学者出席。李伯重在开幕式上作基调报告应历史科学国际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秘书长Jean-Claude Robert教授的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国学院教授李伯重出席了2010年8月22-2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 CISH2010),并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Water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的基调报告(keynote speech)。李伯重教授是第一位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的中国学者 。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于1923年在布鲁塞尔举行,随后历史科学国际委员会1926年5月15日在日内瓦成立,这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我国的中国史学会于1982年加入了该组织,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参加此次大会的学者有一千五百人左右,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史学会派出了由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秘书长陶文钊教授率领的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成功地获得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办权(将于2015年在山东济南举行)。陶文钊教授还当选为历史科学国际委员会执行局成员。今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讲演的主题是水与历史。开幕式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Muziektheater Amsterdam)举行,做主题讲演的学者有李伯重(中国)、Ibrahima Thioub(塞内加尔)和Jean-Claude Robert(加拿大)三位历史学家。本次大会举行的讨论会(session)有122场,其中大会组委会提议组织的特别讨论会(special session)有两场。在这两场特别讨论会中,一场是李伯重教授与日本学者友部纯一教授、印度学者Prasannan Parthasarathi教授合作组织并主持的“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 a Comparative Study”。五十余位各国学者参加了这场讨论会,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印度加尔各答发展研究所所长Amiya Bagchi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苏基朗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松浦正孝教授等学者作了报告。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经过大会陈述、执行委员会投票等程序,最终以36票支持、8票反对、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中国山东大学举行的议案 。2009年初,中国史学会分析讨论后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恢复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信心,更是鼓舞着全世界。中国的发展显然为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因而,中国史学会应在2010年召开的第21届大会上,正式申办2015年的第22届大会。中国史学会在讨论有关申办设想时认为,第22届大会如能在中国举行,山东济南及山东大学应成为首选的举办地。山东是孔孟故乡、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山东经济的发展也一直处在全国的最前列。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许多领域的研究居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前沿。请各国历史学家到山东来讨论历史文化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山东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山东、宣传山东,为山东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过渡创造国际舆论。2009年2月6日,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的陪同下,专程拜会了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鹏先生(现为中国史学会会长),双方座谈后议定:拟申办的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山东大学举行。积极申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意义十分重大,这既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届时,全世界的2000多名顶尖级史学家齐聚济南,也将是山东的一大文化盛事,不仅将极大提升山东省和山东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极大提升齐鲁文化和孔孟儒学的影响力,同时,对开拓山东的旅游市场,推动山东经济走向世界,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因而,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以及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姜大明省长亲笔签发了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执行局和执行主席的个人信函。近一年来,在中国史学会的领导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史学会秘书处紧密合作,扎实推进申办的各项准备工作,先后完成了相关申办陈述文件编纂,相关宣传视频和宣传画册的制作等。今年7月12日,徐显明校长在北京与张海鹏先生等举行最后一次申办工作会议,就申办工作的各项具体事宜进行了周密安排。8月21日—28日,中国史学会代表团共18人前往阿姆斯特丹,参加了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成功地完成了第22届大会的申办工作。山东大学王育济、姜生教授做为中国代表团的代表全程参与了大会的各项活动,并在8月24日中国代表团举行的招待酒会上,向各国代表团团长和国际史学会执行局各位执委,着重介绍了山东省济南市和山东大学的相关情况,回答了相关问题。在这次招待酒会上,山东大学设计制作的《山东o济南o山东大学: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申办地》的大型画册,受到欢迎和好评,对8月26日的执委会投票产生了积极影响。会议期间,王育济、姜生教授还应邀出席了阿姆斯特丹市长的招待酒会,拜会了荷兰史学会会长布罗蒙教授。在8月28日中国代表团的总结大会上,张海鹏团长对山东大学在申办工作中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5年之后的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将在山东大学新建的体育馆中举行,大会的主会场和大部分分会场将设在山东大学的各个校区;届时,预计会有2000名以上的外国史学家参会,山东大学将有众多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