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战舰少女R北卡罗来纳怎么样 战列舰属性解析
- 北卡来罗纳
-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有哪些性能数据
- 战舰世界闪击战北卡罗来纳战舰世界闪击战M系巡洋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介绍
- 黎塞留号战列舰和北卡罗来那号战列舰谁更厉害
- 北卡罗来纳号的战舰概貌
- 美国“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性能如何与他的对手相比如何
- 长门级战列舰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哪个更厉害
-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建成与试航
- 巅峰战舰北卡罗来纳号曝光 昔日的荣光
战舰少女R北卡罗来纳怎么样 战列舰属性解析
北卡罗来纳按照老爹无糖的设定是平常是幼女状态,在战斗中会进行狂化变成御姐,所以这个平常的立绘和大破就有了这么明显的区别,下面是战舰少女r北卡罗来纳立绘属性,一起来看看吧!
舰娘图鉴
常规图
平时的幼女状态,印第安风格的彩带。
大破图
大破瞬间变身,也从萌妹子变成霸气逼人的战将了
原型简介
设计建造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BB-55)是美国海军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一号舰,也是美国海军第四艘以“北卡罗来纳”命名的军舰。亦是美国自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以来第一艘建造的战列舰,同时是美国建造的首批快速战列舰。该级舰艇建立于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生效时期,运用了大量美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时期积累的技术成果。北卡罗来纳号于1937年10月27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动工,1940年6月13日下水,1941年4月9日服役。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符合伦敦条约对战列舰的规定。最初的主炮设计方案是安装3座4联装50倍口径14英寸(356毫米)主炮,但考虑到由于日本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主炮口径和数量在开工建造后作了变更,修改为3座三联装45倍口径16英寸(406毫米)主炮,舰桥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是在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主炮基础上的轻量化改进型,发射重型穿甲弹。副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5英寸(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层甲板上。高炮最初采用28毫米和12.7毫米机枪,但在建成后随即换成盟军制式的20毫米及40毫米机炮。
北卡罗来纳级的动力装置为8座重油锅炉,4台蒸汽轮机,功率121,000马力,蒸汽压力40.8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450摄氏度,最高航速27节,达到当时战列舰的较高水平。续航力较强,15节航速时为16,320海里。舰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2台,舰载飞机3架。防御装甲按照防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设计,舷侧装甲采用倾斜布置,舷侧主装甲带,舰体舷侧水下防护包括五层隔舱,采用三层舰底结构。考虑到空中威胁日益增强以及远距离炮战呈大落角炮弹,特别加强了水平防御装甲。装甲总重14,350吨。此外,北卡罗来纳级还安装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火控雷达,远距离主炮命中率显著提高。北卡罗来纳级同级舰两艘:北卡罗来纳号(BB-55)、华盛顿号(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开工,1941年4月9日服役。华盛顿号于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15日服役。
服役历史
北卡罗来纳号在1937年按照1936年海军拨款法开始建造,以使美国战列舰规模达至伦敦海军条约许可上限。1940年北卡罗来纳号下水,并在1941年服役,加入大西洋舰队。数个月后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北卡罗来纳号在1942年调到太平洋,参与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不久北卡罗来纳号掩护企业号及萨拉托加号两艘航空母舰,参与东所罗门海战。海战后北卡罗来纳号改为掩护黄蜂号及大黄蜂号,但却遭到日军潜艇击伤,而要返回珍珠港维修。维修后北卡罗来纳号回到前线,并先后参与所罗门群岛战役、吉尔伯特及马绍尔群岛战事、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事、菲律宾战役、硫磺岛战役及冲绳战役。战后北卡罗来纳号参与盟军占领日本,然后返国待命。1947年北卡罗来纳号退役,并在1960年除籍。在民间组织筹募足够经费后,海军在1961年将北卡罗来纳号捐赠到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作博物馆舰。1986年,北卡罗来纳号获评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北卡罗来纳号在二战共获得12枚战斗之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美国快速航空母舰舰队护航的唯一一艘战列舰。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第二次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攻击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命中其9枚16英寸炮弹,迫使其自沉于瓜岛水域(也有记录称雾岛号是因为无法控制进水而被击沉)。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主要为航空母舰舰队提供防空火力保护,以及沿岸炮击行动。
北卡罗来纳号于1947年退役,并在1960年除籍。在民间组织筹募足够经费后,海军在1961年将北卡罗来纳号捐赠到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作博物馆舰。华盛顿号也于1947年退役,并在1960年除籍,最后于1961年出售拆解。
北卡来罗纳
北卡来罗纳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1937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一共两艘,分别为BB-55“北卡罗来纳”号和BB-56“华盛顿”号。
建造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于1919-1921年曾计划建造10艘战列舰,但由于受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又于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战列舰的建造,结果只有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这三个级10艘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它们建成后相继投入了战争。
火力配备
“北卡罗来纳”号原先计划安装3座四联装12门356毫米口径主炮,始建后又改用3座三联装9门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每座炮塔的旋转重量为1437吨。
副炮为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安装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层建筑甲板上。防空武器最初为4座四联装28毫米主炮和12挺单管12.7毫米机枪。但实践证明,这两种轻型防空武器对高速飞机效率不高。从1942年夏天起,该舰开始陆续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
到1945年,舰上共装有15座四联装(60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门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舰上的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机枪全部拆除。“博福斯”高炮炮弹发射后通常可在大约5000码距离上自爆,最大射速每门炮约为120发/分钟。“厄利孔”高炮的射速为450发/分钟,最大射程4800码。
装甲保护
该级舰的装甲区仍然按照可抗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建造,装甲总重14,350吨。舰上的装甲甲板和舷侧装甲将整个军舰构成一个类似“装甲围舱”的匣式结构。它从1号炮塔前方纵向延伸至3号炮塔后面。
舷侧防护:舷侧主装甲带水线处最大厚度12英寸;该舰的舷侧防护系统是一种舰腹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它能经受700磅TNT炸药的爆炸力。在舯部,舷侧防护系统包括五层隔舱,其中最外侧二层隔舱是空舱,其次二层隔舱装有液体,邻近耐压舱壁的一层隔舱也是空舱。在弹药舱上方的耐压舱壁是由厚达93.76毫米的装甲钢板制成。
甲板装甲:舯部中线处为179毫米,舯部舷边处为196毫米。下装甲甲板从“匣式结构”向后延伸,防护着通向舱机舱的通道,舵机的正上方由152毫米装甲列板防护着。装甲区的两端都由277.5毫米的装甲横舱壁防护,另有同样厚度的重装甲保护着舵机舱。
炮塔装甲防护:主炮有着良好的装甲防护,炮塔的面板为406毫米厚,侧面为247.5毫米厚,后部为295毫米厚,顶部为175毫米厚。127毫米和弹药舱均由48.75毫米的特制钢板防护,可抗御弹片和飞机的扫射。
指挥塔装甲防护:其四周装甲厚度为367.5毫米至406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175毫米,底部装甲厚度为97.5毫米。舰底防护:采用深达175.26毫米的三层舰底结构,三层舰底又广泛地进行分离。
服役经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
在这次战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尔角河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供人参观。“华盛顿”号于1960年拆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
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
舰长222米
最大舰宽33米
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
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28节
续航力:17450海里/15节,6740海里/25节
武备:9门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60门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60门
装甲(英寸):水线12
隔舱11;炮塔正面16,顶和侧面7-9
司令塔16-14
甲板7.7,主甲板1.45-0.6。装甲总重14,350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有哪些性能数据
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
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7450海里/15节,6740海里/25节。
武备:9门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60门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60门。
装甲:水线300毫米;隔舱275毫米;炮塔正面400毫米,顶和侧面175~225毫米;司令塔400~250毫米;甲板192.5毫米,主甲板30~15毫米。装甲总重14350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
战舰世界闪击战北卡罗来纳战舰世界闪击战M系巡洋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介绍
战舰世界闪击战北卡罗来纳战舰世界闪击战M系巡洋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介绍。想了解所有的M系巡洋舰吗,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M系8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主炮&406毫米45倍径MK63X3副炮&127毫米38倍径MK1210X2北卡罗来纳是30年代的新式战列舰,着重加强了防空火力和机动性。同时其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联装406毫米主炮,火力强大。
黎塞留号战列舰和北卡罗来那号战列舰谁更厉害
五五开的,谁先命中对方谁胜算大。原装版黎塞留号不如北卡罗来纳号,但黎塞留号有到美国进行改装,火控系统和雷达系统也得到了补充。火力上,北卡罗来纳级装备9门MK6型406毫米/45倍径主炮,黎塞留级装备8门M1935型380毫米/45倍径主炮。北卡罗来纳级要多一门主炮,火力投送量要大于黎塞留级。弹种上,北卡罗来纳级有超重弹,黎塞留级也有新式被帽穿甲弹,二者穿甲能力相当。防护上,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防御只有防356毫米炮的防御水准,而黎塞留级的装甲防护具备防380毫米炮的水准。黎塞留级防御水平更强,但也只是互穿的水准。(南达科他级到是可以碾压黎塞留级,北卡罗来纳级只造了2艘,而南达科他级造了4艘可见美军自身对北卡罗来纳级也不是很满意)
北卡罗来纳号的战舰概貌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采用平甲板船型,建成后的标准排水量为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4800吨(1945年为46700吨)。舰长(全长)222米,水线长217.5米;最大舰宽33米,水线宽31.85米;平均吃水9.635米,最大吃水10.82米。舰员编制:设计人数1880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2人);1945年实际人数为2339人(其中军官144人,士兵2195人)。
美国“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性能如何与他的对手相比如何
《二战十大强劲战列舰排名》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由于舰上装备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战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以下仅列举二战中战力最为强劲的十艘战列舰,以供网友赏鉴。 一、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新型高速战列舰––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依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达到7.9,而其细长的舰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 依阿华级的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依阿华级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 二、“大和”号战列舰 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三、俾斯麦级战列舰 纳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号称“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 “俾斯麦”号于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身长830英尺(约合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尽管个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推动下,航速可达30节。主炮装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能够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装甲防护方面,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合33厘米),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防护能力十分惊人。 此外,舰上还装有德国最新式的雷达、无线电侧向仪等电子设备,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舱设计,被德国海军称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1939年,“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时,希特勒亲自到场发表声嘶力竭的演说,并亲手执行了砸碎香槟酒的传统仪式,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 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尔角河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供人参观。“华盛顿”号于1960年拆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 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7450海里/15节,6740海里/25节 武备:9门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60门和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40–60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 六、黎塞留级战列舰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级首舰“黎塞留”号在布雷斯特铺设第一块龙骨。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让-巴尔”号和3号舰“克莱蒙梭”号相继开工。黎塞留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到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 七、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乔治五世国王号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 威尔士亲王号刚服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后带着战伤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在马来亚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 1943年12月26日在护航作战中,约克公爵号击毁了德国海军战舰“沙恩霍斯特”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晚期,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进攻日本的作战。 性能数据 设计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650-45360吨 尺寸:全长227米,水线长225.5米;全宽31.4米;最大吃水10.8米 主机功率110000马力。最高航速:29节,续航力:15000海里/10节。 武备:10门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两座四联装炮塔,一座双联装炮塔),16门133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32-48门40毫米以及20毫米高射炮。 装甲:舷侧装甲带(最大)15.4英寸,甲板7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炮座16英寸,司令塔(最大)15英寸 舰员:1530-1900人 八、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托里奥 维内托级战列舰是意大利建造的一种战列舰。维内托级首批2艘:维托里奥 维内托号(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奥号(Littorio);2艘改进型:罗马号(Roma)、帝国号(Impero,音译为“因佩罗”号)。 20世纪30年代法国针对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开始建造新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原有的战列舰已经显得陈旧落后了。最初,意大利海军准备建造一种可以和“敦刻尔克”级相抗衡的新型战舰,最后,意大利海军决定设计建造35000吨级的战列舰即后来的维托里奥 维内托级战列舰。 性能特点: “维内托”级的大中口径火炮都是由安莎尔多公司设计,另一家意大利军工企业,奥托公司(OTO,即Odero-Terni-Orlando的缩写)也承担了部分生产任务。 “维内托”级安装了3座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计划之初设想的406毫米口径主炮方案因制造难度太大不得不放弃。 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炮身为活动身管结构,从内到外为整体式内膛身管,分为2个部分衬管增强层,即包覆在药室和定向部后半段的2层局部增强层和内膛前部的一道增强层,最外面是一层约占炮身总长度72%的活动被筒;炮口处有一个外径为610毫米的紧口箍结构。炮尾用连接环安装到身管上。炮尾为螺纹式,有6道闭气隔断螺纹,闩体由液气机构驱动半自动开闭,动作周期3.5秒。其中炮塔左炮炮闩向左打开,另两门炮开关方向相反。炮尾四周均匀布置4个筒型液气驻复机,正常后座距离1米。每座炮塔备弹222发,其中穿甲弹195发,榴弹57发。 381毫米口径主炮火炮炮身全重102.4吨,全长19781毫米/L51.92,身管长19050毫米/L50.0,线膛部分长15850毫米,药室长3071毫米、容积456.216公升。内膛表面刻有96条等齐右旋膛线,阴线深3.1毫米、宽8.458毫米,阳线宽4.0毫米;膛线缠距30倍径(指膛线绕炮膛轴线旋转一周,在轴向方向移动的长度)。弹种有被帽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长1.699米,重885公斤,弹底装药88公斤TNT;榴弹长度于穿甲弹相同,重量774公斤。发射药分装在6个药包内,总重271.7公斤。火炮正常使用膛压320兆帕,穿甲弹初速850-870米/秒。从炮口侵彻威力来看,意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仅次于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国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过由于发射药对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其内膛的使用寿命仅为110-130发,约为世界同类舰炮的一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381毫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595吨,圈座直径11.896米,基座外径13.19米。炮塔内部进行了隔舱化设计,前部的战斗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装甲纵隔板分割成3个独立的部分,尾舱里的指挥室用1道横隔板与战斗室隔开,提高了炮塔整体的生命力。 炮塔下面是弹药库,“维内托”级的弹药库布置弹丸库在下,火药库在上(与其他大多数战列舰正好相反)。每门炮有一套二级扬弹机构,弹丸首先经由下层的竖直扬弹机内提升到火药库平台,然后在和药包一起推入上部扬弹机的供弹筐内。上部扬弹机倾角14度,电动绞盘带动上下2个供弹筐,交替装填。操作驱动机构与弹药库之间的开口间均有防火隔板和防火帘幕防护。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实施装填,装填速度1.3发/分,配用电击-机械撞击两用底火,每座炮塔由1台450千瓦柴油发动机组单独供电,但炮塔的电气系统仍并入全舰整体电网,这样一旦对口供电发电机出现故障,仍然可以保证炮塔的正常工作。 “维内托”级副炮为4座三联装152毫米炮塔,该炮也是由安莎尔多和奥托共同负责生产的,其中“利托里奥”号使用的是安莎尔多1934型,而“维内托”号和“罗马”号装备了奥托1936型。安莎尔多型炮身全重8.9吨,全长8840毫米/L58,身管长8382毫米/L55,线膛部分长7300.5毫米/L47.9;药室长1005毫米,容积25.19公升。炮身由内膛身管、包覆在外层的等长增强管、活动被筒和手动开关的立楔式炮尾组成。 奥托1936型炮的锥形增强层更厚,有制动衬套和加强前斜肩,炮身全重12.7吨;40根等齐右旋膛线、缠距30倍径。穿甲弹重50公斤、初速910米/秒,榴弹44.4公斤,初速945米/秒。16.35公斤硝酸甘油-硝化纤维素发射药,使用膛压327兆帕,火炮在45度仰角时的最大射程25740米。三联装炮塔全重135.4吨,炮塔圈座直径6米,基座外径7米。高低射界-5-+45度,各炮有独立的电动装填机,火炮在20度仰角下实施装填,射速4发/分。 “维内托”级装备12座安莎尔多1938型和奥托1939型90毫米单管高射炮。安莎尔多最初设计的样炮身管长48倍径,定型时改为50倍径。炮身为单肉自紧身管,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用螺纹炮尾环安装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吨。定装弹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况下由射击指挥仪遥控射击,也可以手动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马力电动装填机自动供弹,装填速度12、16或30/发分可调。稳定托弹盘上布置有90发备发弹。 9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安装在稳定炮架上的。热那亚的圣乔尔乔(SanGiorgio)公司设计生产了全套稳定系统,稳定参照系一共有11个电动陀螺组成,系统的主陀螺垂直旋转,由专用的60伏120赫兹三相交流电供电,转速7200转/分。陀螺仪万向悬架环上还刚性装有2只小些的水平陀螺,它们的动力由90伏250赫兹的特殊三相交流电源支持。稳定器的横倾和纵倾位差稳定范围分别为正负14.5度和正负5度,并可以同时对炮身相对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修正。这样军舰即使是在回转中也能保证高射炮的有效射击。 “维内托”级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体系由37毫米机关炮、20毫米机关炮和8毫米高射机枪组成,均由布莱达(Breda)公司生产,其中1935型机炮有稳定炮架。“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服役时装备了8座双联装1938型和4门单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舰首甲板上),以及12座双联1935型20毫米机关炮和6挺8毫米机枪,1942年进行改装后两舰一共在2号主炮两侧及两座前副炮塔顶部加装了4座20毫米双联机关炮。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的防空炮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维内托”的机关炮没有指挥仪,只能依靠炮手手动目视瞄准射击,对高速目标的毁伤概率很差。本段防护系统 维内托级战列舰舰体舷侧主装甲带采用10度倾斜角的设计,舷侧中部装甲为360mm,舷侧上部70mm。水平防护由三层水平装甲组成,机舱上部为三层共169mm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19mm装甲。主炮正面装甲为340mm。在意大利海军的试射实验中,侧舷和主炮正面装甲可以经受在16000米外射来的381mm的885公斤级穿甲弹。水平装甲能经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水下装甲能经受225公斤TNT的爆炸,采用新的水下舷侧防护系统(即“普列塞系统”,实战效果有限,实战证明维内托级的水线以下防御力不足)。 九、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HMS Nelson)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以英国海军上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霍雷肖 纳尔逊(1758-1805)命名。 设计与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HMS Nelson 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後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舰船后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有所降低。 其舰桥设计与过去战舰低矮狭小的舰桥不同,为远距离炮战观测的需要,设计成将观测设施与舰桥融合的塔状舰桥。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十、长门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该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战列舰。日本海军顺应当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竞相计划搭载更大口径主炮、动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趋势,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
长门级战列舰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哪个更厉害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更加先进,防空性能更强,二者不是一个年代的产物。《战舰世界》游戏和现实中是两码事!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英文:North Carolina Class Battleship ),是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主炮为3座三联装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舰桥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可发射重型穿甲弹。副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高炮最初采用28毫米和12.7毫米机枪,但在建成后随即换成盟军制式的20毫米及40毫米机关炮,航速28节。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英文:Nagato Class Battleship ),是日本帝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建造、一战后完工交付的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 (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 )、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建成与试航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北卡罗来纳”号于1936年6月3日由美国国会批准建造,1937年10月27日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始建造,1941年4月9日建成服役。第一任舰长为O?M?赫斯特维德特海军上校。入役后,“北卡罗来纳”号开始了海上试验和训练。由于在试验期间频繁进出纽约港,人们便给了它个“演戏船”的绰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它正停靠在纽约港内。赫斯特维德特舰长接受了珍珠港事件中战列舰易遭受空中攻击的教训,立即要求在他的舰上加装20毫米高射炮。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北卡罗来纳”号在开赴战场之前,便加装了40门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1942年上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横行无忌,日、美双方战斗激烈,它本应早日开赴远东战场,但当时由于害怕北大西洋运输线遭受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的袭击,致使它在北大西洋海域作为威慑力量又呆了数月之久,于1942年6月10日驶入太平洋。
巅峰战舰北卡罗来纳号曝光 昔日的荣光
巅峰战舰 战列舰北卡罗来纳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州名命名的军舰。一般意义上,北卡罗来纳号指的是美国海军1937年开工建造的战列舰。该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在美国海军舰艇史上,第1艘以“北卡罗来纳”命名的船舶是1820年建成的一艘装有94门火炮的帆船,第2艘是南北战争期间南部邦联建造的一艘装有6门203毫米火炮的装甲舰,第3艘则是1908年建造的装有4门254毫米主炮的装甲巡洋舰。第4艘为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首制舰。 排水量:标准36,600 吨、满载44,800吨 主炮:三联406mm主炮×3 副炮:127mm炮×20 防空火炮:28mm炮×16(1945年为40mm×60+20mm×36) 设计航速:全速28节 续航力:16,230海里/15节 装甲厚度:炮塔正面406mm、侧面247.5mm、顶部97.5mm;司令塔正面406mm、其他367.5mm、顶部175mm、底部97.5mm;舯部179mm,两端277.5mm、副炮 48.75mm 舰 员:1,880人/2,339 人(战时) “北卡罗来纳”号在太平洋战场长达3年的战争岁月里,共航行30余万海里,参加过15次战役和重大战斗活动,荣获多枚战役铜星纪念章。战争期间,它进行过9次对岸炮击,击沉1艘运兵船,击落击毁24架敌机,营救过坠落的海上的美国飞行员,而它自己仅有10舰员阵亡,67人负伤,可谓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战绩。那么如此给力的战舰,在游戏中的表现如何呢? 作为一艘五星战舰,在达到5星军港就可以解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选择呢?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北卡罗来纳,我们看看它的基本属性。 于同类型战舰相比,北卡罗来纳在航速上可谓是相当的给力,初始就达到足足25.9节的航速,以及达到了巡洋舰克利夫兰的水平,作为一艘战列舰,却拥有巡洋舰一般的航速,这样的机动能力放在战列舰上,无异于为如虎添翼。 在航速 提高的灵活前提下,如果武器的转速过低,跟不上自己的机动能力,那么也是不行的,而北卡罗来纳和其他战列舰相比,也是非常给力的,足足22.1度/秒,让它在高速的机动能力上,武器也能够跟紧脚步。除此以外,在主炮的cd上以及副炮的攻击距离上,同比之下都是相当的具有竞争力,那么一艘拥有火力于机动能力的战舰毫无疑问是相当强大的。 而且还不单单如此,在探测距离上,北卡罗来纳同比之下是非常给力的,虽然一艘战列舰需要用到自己的探测范围的时候并不多,但是有这样的功能,在遭遇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一分长,一分强。 在技能选择上,例如使用“毁灭流”技能,每一个技能都是能够增加自己的伤害,这里以两个主动技能为例。 “破甲射击”是强化自己下一轮射击,可以降低敌舰的护甲,这样己方后续进行输出的时候,会大幅度的增加伤害,适合对敌人的血量较多的战列舰进行射击。 而“致命射击”是强化自己下一轮的伤害,大幅度提升的伤害,适合瞄准血量稍微脆皮一些的巡洋舰以及驱逐舰,力求一击必杀。 如果放到实际的战斗之中,举个例子,由于地方的战舰是属于移动状态的,所以什么时候应该怎么打,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一轮齐射,将技能全部空了,那么不仅损失了技能也没有打出伤害,还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处境。 我们要注意的,首先就是跟着大部队走,一是因为落单的战列舰是可以被任何人欺负的,因为看不到别人。 二是因为,远远的在后面,20公里开外,炮弹在空中要飞行那么久,而打击的目标由于是处于被发现的状态,一般都会不规律的行进,那么这个距离的炮弹,是很难打中对方的,躲在远方开空炮对战局是没有任何改变的。那么紧跟着大部队,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根据地方行进的方式进行射击,比如对面的战列舰静止不动的开镜打击己方,或者是稳定速度笔直前进,就可以一轮射击敌人。而敌人如果不规律的运动,我们就应该先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优先打击的目标,如果没有或者这个眼前的敌人必须要干掉,那么就进行点射,争取打中敌人,而点射也能够给予敌人心里上的威慑力,他会知道你的炮弹没有射完,心里就有所顾忌。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已经跃跃欲试了,那么就赶紧打开《巅峰战舰》,解锁这艘“北卡罗来纳号”进行一场畅快的战斗吧!让战歌奏响,强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