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昆明大观楼长联·孙髯》原文与赏析
- 昆明大观楼对联的来历是什么
- 大观楼长联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什么
- 请问昆明大观楼的长对联一共有几个字
-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
- 大观楼长联原文及翻译
- 对联长联
- 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是什么
- 文言文大观楼长联
- 大观楼长联的翻译是什么
《昆明大观楼长联·孙髯》原文与赏析
孙髯
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青霜。
作者孙髯,是清初康熙年间人。这副长联,长达一百八十字,上下联对得极其工整,在楹联中是颇为奇特的,再加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曾传诵海内,名闻天下,被梁章钜收入《楹联丛话》。
上联写登上大观楼所见到的雄奇秀丽风光。起笔气势不凡,以“奔来眼底”四字逼真地写出登高时蓦然瞥见辽阔浩瀚的滇池时的特殊感觉,同时巧妙地将静物动化了,使五百里滇池充满了活泼的生机。此时的游客,敞开衣襟,推起头巾,露出前额,面对着这空阔无边的内海,心头喜滋滋的,不觉得意忘形起来。“披襟岸帻”四字,不仅写出了游客的外部动作,还显示了他们充满喜悦的内心世界。接着放眼四顾,东边有金马山,西边有碧鸡山,北边有蛇山,南边有鹤山。但如果就这样直通通地写,不禁显得过于平实了,一点儿余味都没有。如今孙髯写成“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意思是说:请看,东边奔驰着骏马,西边高飞起灵鸡,北边游动着长蛇,南边翱翔起白鹤。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山名,将其比喻成四种动物,写出了它的动态,亦即写出了这些山的模样和走势,显得十分新鲜活泼。接着,采用倒叙法,其意是说,趁着这象螃蟹一样的岛屿、象田螺一样的水洲上的花树在风摇雾锁中显得十分秀美玲珑的时候,趁着这铺天盖地的苹草芦苇被翠鸟红霞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的时候,诗客骚人,高雅之士,应当抓紧时机,登高临远,去欣赏这难得的胜景。“梳裹就风鬟雾鬓”,采用拟人手法,将长满玲珑花树的洲屿, 比拟成美人的发髻,真是美极了,秀极了,生动极了!“点缀些翠羽丹霞”,在灰绿的底色上,配上青翠朱红的显色,真是鲜艳极了,绚丽极了!最后总揽一笔,希望游客诗人,切莫辜负了大观楼周围一年四季的美景:秋季,四周香稻遍野,金涛滚滚;冬季, 滇池晴沙万顷,银光闪闪;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雨后荷花别样红”;春季,“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人留连忘返呢?
下联写作者登上大观楼的万千心事,无穷感慨。登高常易怀古,所以劈头数句,将无穷心事一泄如注:几千年的历史,蓦然之间,一起涌上心头;手持酒杯,面对虚空,慨叹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都已一去不复返了。这几句感情浓烈,气势磅礴,颇能激人遐想,令人沉思。从上联的昂扬旷放,转入下联的沉郁激愤,情绪的转变是大起大伏的,但在语言的衔接上,又是颇为自如的。接着,“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数句,历举汉、唐、宋、元四朝以概括整个中国历史,作者所处的清朝当然也包括在内。这样写,既可避免酷烈的文字狱招来杀身之祸,又可言简意赅、精炼含蓄。“汉习楼船”者,指汉代在昆明池大练水军之事。《史记·平准书》载:“是时,越与汉用船战逐, 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 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唐标铁柱”者,指唐代统治者以为江山如金梁铁柱一样牢固,用的是汉焦延寿《易林》中的典:“金梁铁柱,千年牢固。”“宋挥玉斧”者,指宋代帝王,侧重文治, 因《礼记》“冕而舞大武疏”说:“玉著衮冕,执赤盾玉斧而舞。”“元跨革囊”者,指元代征服中国,全靠武功,他们是凭藉身佩革囊(皮制的箭袋)的骑兵横行天下的。历史上的这些统治者,“费尽移山心力”,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打下江山,建立了所谓“伟烈丰功”。但是,这些帝王,都象来去匆匆的过客;这些朝代,都象昙花一现的美景:“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珠帘画栋”的富贵繁华, 比暮雨朝云还要消失得迅捷; 只剩下“断碣残碑”等历史遗物,在落日苍烟的背景烘托下,显出一片凄凉暗淡!最后, 以景衬情,总扫一笔:这煊赫一时的“伟烈丰功”,都被时间的巨浪淘尽了,如今,只剩下稀稀疏疏的几下钟声,星星点点的半江渔火,凄凄惨惨的两行秋雁, 冷冷冰冰的一枕青霜。如此而已, 岂有他哉?
统观这副长联,平仄调协,对仗精工,绘景生动,议论精辟。这些都还是一般楹联所必须具备的。而最难得的是,此联气势磅礴充畅,文字灵动活泼,手法虚实相间,使人觉得它是一气呵成的。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是跟联中一些虚字(包括动词、副词等)的成功运用分不开的。例如上联的“喜”、“看”、“趁”、“更”、“莫孤负”,下联的“叹”、“想”、“尽”、“便”、“只赢得”等,相当于词中的一字逗、三字逗,往往能统领住一组排比句,朗诵时,使气势直贯而下,不可阻遏。所以,我们不妨把这副长联当成一首长调绝妙好词来鉴赏。
此联当时就被誉为“天下第一佳联”,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云贵总督阮元亦为其所倾倒。但为了某种政治需要,为了显示他自己的高明,曾将其窜改。现为了对比研究,特将阮元窜改后的长联照录于下(字下加点者即为窜改部分):
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凭栏向远, 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 西翥碧鸡, 北倚盘龙, 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 更苹天苇地, 早收回薄雾残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 万顷鸥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爨长蒙酉,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 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鸿雁, 一片沧桑。
这种窜改,从修辞上看,实在很不高明,简直是点金成铁;从政治上看,则别有用心,企图抹杀原联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阮元曾说过:“孙髯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骎骎乎说到我朝?故改‘伟烈丰功’为‘爨长蒙酉’……所以扶正而消逆也。”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在云南境内。蒙指元朝统治者。他这样窜改的目的,是想把长联所批判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外族统治者的范围内。但殊不知如此一来,却冒犯了满清统治者的忌讳。他没有被问罪,真是极大的幸运。一方面可能是别人读不懂“爨长蒙酉”这一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彼都人士,啧有烦言,旋复撤去”(梁章钜《楹联丛话》),他所窜改过的长联并未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缘故。但阮元的这种擅自窜改别人作品的不良行为,却遭到云南人士的讽刺挖苦:“软烟袋(谐音阮元)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联,笑煞孙髯公!”由此可见,即使有再大的学问,再高的名望,如果干出不利于人民的蠢事来,人们是决不买帐的。
昆明大观楼对联的来历是什么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什么
大观楼长联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很多,比如西山、圆通山、翠湖等。
一、来历
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二、特点
1、对仗工整
大观楼长联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手法,如“五百里滇池”与“数千年往事”、“东骧神骏”与“西翥灵仪”等,使联语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2、情景交融
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记云南历史,将滇池的自然景观和云南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滇池和云南的热爱之情。
3、用典恰当
长联中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如“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增加了联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4、意境开阔
长联通过描绘滇池的壮丽景色和云南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三、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1、汉习楼船
指汉武帝刘彻为了征服西南夷,在长安开凿昆明池,建造楼船,练习水军的典故。
2、唐标铁柱
指唐中宗李显时期,御史唐九征在滇池地区平定蛮族叛乱后,在滇池边树立铁柱,以纪念这次胜利。
3、宋挥玉斧
指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曾用玉斧在地图上画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有也”,表示要将大渡河以南的地区放弃给大理国。
4、元跨革囊
指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大理国后,曾率军攻打昆明,但由于滇池地区地势险要,元军只得采用革囊渡江的方法,才得以攻占昆明。
请问昆明大观楼的长对联一共有几个字
对联原文无标点 上下联各90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原文用繁体字书写,无标点符号)多至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把封建王朝看作不长久的幻影(实际也影射清王朝),一朝跟着一朝兴起、衰亡,连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长联与楼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及极高的旅游价值。登上高楼,凭栏远望,长联描绘的景色一一映入眼帘,抒发的情怀萦回脑际,令人心旷神怡。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扩展资料: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兴建。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
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大观楼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别名:
大观楼公园,古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园”,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始建:
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 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长联原文及翻译
全文翻译: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
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原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扩展资料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
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渚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
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于是,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这一长联,写景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孙髯翁的女婿在弥勒赶马经商,往来于师宗、丘北、泸西和弥勒间,为人忠厚,家道殷实,为尽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
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为官十八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辞官归里,在弥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西席,共同设馆授徒。
对联长联
对联长联
其一
昆明滇池滨,有座“万里云山一水楼”——大观楼。在这座水楼的楹柱上,悬挂着一副长联,
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
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得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
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对仗工整,字句海鲜炼。上联写景,气势不凡;下联写史,意境深远。诚如郭沫若同志
当年所赞:“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这副长联的作者,为清代孙髯。孙髯,字髯翁,号颐庵。陕西三原县人。他的生年不祥,死
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据《续修昆明县志》载:他“生页有髭,故以髯名。”他
博学多识,名重一时,却不肯应试,屈仕清朝,因此生活贫困,落拓一生。他晚年寄住昆明圆通
山角下的一个叫“咒蛟台”的地方,自称“蛟台老人”,靠给人卜卦维持生活。他的.诗友段琦,
曾在《赠孙髯翁诗人》一诗中写道:“我登咒蛟台,石蹬盘青丝。上有古先生,身尺不满六。髭
须雪所为,飞扬兴颇逐。忍饥而诵经,古今横便腹。老胆发新诗,诗人不能读。把易高楼前,扫
云一卖卜。日暮倚长松,僧钟趣空谷。”
这是对池髯音容风貌及其晚年生涯的生动写照。
孙髯留下两部著作:《永言堂诗文集》一卷和《金沙诗草》一卷。此外他还了一部《国
朝诗采》。他的作品留世不多,很难见到。而他留在大观楼上的这副对联,却至今脍炙人口。他
在这里借景抒情,并以史实暗暗抨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揭示了清王朝必然衰亡的命运。因此,
陈毅同志曾作诗称赞孙髯:
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孙髯的这副长联,曾几番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肆意篡改。如清云贵总督阮元(芸台)就干过
这种事。当时的人民对此十分不满,曾有人写了这样的讽刺诗:
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
擅改古人联,笑煞孙髯翁。
其二
人们都说,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一百八十字联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对联,称天下第一长联。其实
不然。四川青城山庙内有一副对联,共三百九十四字,是大观楼长联的一倍多。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
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
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
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光列宿紫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
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詹卜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瓦玲珑,
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
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宫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
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
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
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五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
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超,一气呵成。上联写景,“纵横八百里”四川风光尽收眼底;
下联写史,“上下四千年”风云变幻跃然笔端,读了使人感慨万端。
其三
另外还有四川崇丽阁长联,共二百一十二字: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
。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
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
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
。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清风好
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
我的天!
这三副长联,古今少见,作来不易,如果论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是首推昆明大观楼长联,因
此,多少年来,它最受人们传抄和称赞。
;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是什么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文言文大观楼长联
1. 孙鬓 全文翻译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大观楼长联注解
上联可译为: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的面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一片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叫人欣喜啊!
请看:东边的金马山像神骏在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如凤凰在飞舞,北面的长虫山犹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似白鹤在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胜境,登上高楼欣赏一番呢?看那远处像螃蟹一样大的岛屿,像螺丝一般小的沙洲,像少女梳理秀发般摇曳的垂柳,还有满目皆景的水草、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犹如翡翠一般的小岛,天上飞动着的灿烂红霞。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垂的金稻,明媚阳光下的万倾沙滩,夏季花红叶绿的芙蓉,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可译为: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面对苍天感叹:历史上那些滚滚英雄,如
今还有谁存在呢?
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一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制造战船,操练水兵;唐中宗统一南诏后,在弥渡立过铁柱刻书以记功德;宋太祖在地图前挥动玉釜划大渡河为界;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烈丰功,是何等的显赫,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然而转眼之间朝代更换,如早晨的云、晚上的雨一样不能持久,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功德碑变成了断石残碑,在苍烟落日的照耀下倍感凄凉。到头来,只不过赢得了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2. 著名的《大观楼长联》改写成白话文
上联可译为: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的面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一片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叫人欣喜啊!
请看:东边的金马山像神骏在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如凤凰在飞舞,北面的长虫山犹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似白鹤在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胜境,登上高楼欣赏一番呢?看那远处像螃蟹一样大的岛屿,像螺丝一般小的沙洲,像少女梳理秀发般摇曳的垂柳,还有满目皆景的水草、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犹如翡翠一般的小岛,天上飞动着的灿烂红霞。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垂的金稻,明媚阳光下的万倾沙滩,夏季花红叶绿的芙蓉,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可译为: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面对苍天感叹:历史上那些滚滚英雄,如
今还有谁存在呢?
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一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制造战船,操练水兵;唐中宗统一南诏后,在弥渡立过铁柱刻书以记功德;宋太祖在地图前挥动玉釜划大渡河为界;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烈丰功,是何等的显赫,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然而转眼之间朝代更换,如早晨的云、晚上的雨一样不能持久,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功德碑变成了断石残碑,在苍烟落日的照耀下倍感凄凉。到头来,只不过赢得了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3. 【急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渚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这副长联,写景咏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滇南楹联丛钞·跋》认为它是“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这副对联的作者孙髯,字髯翁,一生勤奋,著述甚丰.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题昆明大观楼的长联。
4. 孙鬓 全文翻译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白话文::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白话文: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白话文: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白话文: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白话文:试想:汉武帝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白话文: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扩展资料 对联中提到的典故: 1、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
中路由忽必烈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再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 *** ,“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
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2、唐标铁柱: 公元7世纪中叶,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大观楼长联的翻译是什么
《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文: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
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
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扩展资料: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上联突出一个“赏”字,欣赏美景,溢于言表,描绘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孙髯(1685(乙丑年) —1774),字髯翁,号颐庵。云南昆明人,祖籍是陕西三原,幼时随父流落昆明。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终生为一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