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1948年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柏林危机,以及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一直较量不断。但假如说美国和苏联第一次正面较量的话,还是要数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这场危机爆发之初,苏联方面杀气腾腾,显得自个不可一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方面逐渐占据了上风。在长达324天的较量中,美国展示出自个强大的军力,最终苏联方面被迫让步。这一次危机的解决,也意味着德国的正式分裂。作为冷战的产物,德国分裂了足足40年之久。

一、德国被四国分割槽占领,美国试图重新组建德国

1945年5月,200多万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宣告灭亡。在战争结束之后,根据之前各国谈判的规定,德国由英法美苏四国分割槽占领,德国首都柏林也是一样。当时美国和苏联已是剑拔弩张的关系,面对拥有陆军优势的苏联,美国以为自个在西欧地区需要可靠的盟友。但当时西欧各国由于遭受战争的影响,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因此美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但是仅仅是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美国需要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庞大的机械化军团。英国以海军见长。而法国军队根本靠不住,最后能够正面对抗苏联的国家只有德国。美国希望德国能够合并,并且重新武装德军对抗苏联。

美国的计划十分符合英国的利益,但遭到了法国的反对。法国不希望德国再次强大起来,在历史上,法国一再被德国暴打。而英国还是自个的大陆均衡政策,英国希望德国能够崛起,好遏制法国和苏联。法国虽然不同意,但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双层压力下,法国最终答应三国占领区合并。美国的这一举动,苏联人自然是心知肚明。苏联强烈反对占领区合并,但三国决定撇开苏联。不过美国也干过二货才会出现的事情。美国帮助德国印刷了一种新货币,但是却把模板也给了苏联一套。苏联是一个什么德行的国家,谁有不是不晓得。苏联得到模板以后,疯狂的印刷这种新货币。然后再兑换成美元,为此美国损失了5亿多美元。当时的美元比现今值钱的多,气得美国立刻停止了这种货币。

二、苏联全面封锁柏林,800架飞机紧急空运

苏联向美英法下达了最后通牒,在遭到拒绝以后,苏联军队封锁了柏林通往西方的一切水陆交通。当时柏林位于苏战区的包围之中,苏联的全面封锁致使柏林的200多万居民生活困苦。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干什么事绝对是无所不用其极。苏联领导人使用传统思维思考问题的,他们以为封锁了柏林的水陆交通,德国的领导人们也会向美英法求救。到时苏联方面再提出自个的条件,这件事就大功告成了。但是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美国开始向柏林市内的居民空运生活物资。苏联只进行了水陆封锁,并没有宣布设立禁飞区。800多架美国飞机昼夜不停的为柏林居民运送物资,甚至连鞋油和脚气水都应有尽有。

当时苏军的高阶将领发现,苏联陆军虽然拥有极强的战斗力,但是必须依靠铁路运输。在空军运输方面,苏联比美国差得远。这壹次较量也 *** 了苏联的运输机发展。美军的重型运输机连续不停为柏林居民输送物资,苏联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此时在苏战区和美战区中的德国人,思考的问题截然不同。在东柏林,德国人想的是自个怎样逃进西柏林。而在西柏林,德国人看到了自个强大的盟友。苏联军队也感到美军的强大压力,巨大的美军运输机从苏军将士的头顶上飞过。这壹次柏林危机一直僵持了324天,而美军为240多万柏林人运输了211万吨的生活物资。经过这壹次较量,苏联颜面扫地,苏联开始认识到自个与美国的差距。

三、东西德国正式形成,柏林成为了冷战最前沿

1949年5月,僵持了324天的柏林危机终于结束。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停止了对柏林的封锁。就在两个星期之后,美英法同意建议联邦德国。4个月之后,著名的反纳粹学者阿登纳出任第一任德国总理。作为回应,苏联方面也扶植自个占领区的德国人建立政权。10月份,民主德国(这个国号真讽刺)宣告成立。至此东西德国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但当时在柏林城中,东柏林与西柏林并没有严格的封锁。许多东德人先到达东柏林,然后乘坐地铁进入西柏林。在西柏林 *** 的帮助下,再逃往西德控制区。截止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前,共有270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当时东德的总人口一共为1700万人,这就相当于每六个东德人就有一个逃往西德,这个情况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1948年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1948年2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6国举行外长会议,提出一 个分裂德_的“建议”,筹划在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 日,美、英、法在西部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 个重大实际步骤。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对此,苏联一再提出抗议 和反对,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6月22日,苏占区亦开始实行货币改 革,6月22日,苏军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柏林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 运,柏林危机爆发。但是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 协,1949 年5月,苏联对柏林的封锁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次危机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 国正式分裂。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么一回事美国是怎么养活西柏林200万人口的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前后牵扯了61个国家以及地区参与其中。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元气大伤。而其中美国和苏联了两个国家凭借着广阔的领土以及超强的军事实力成为了战后的超级大国。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分伯仲,但是毕竟世界的老大只能有一个,为了争夺这个地位,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战结束之后,两国便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两个国家都自觉避免展开规模性大的世界战争,而是在暗地里较量,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以此来震慑对方。而在这期间,柏林就曾沦为两国较量的场所之一。

苏联封锁西柏林,200多万人等待投喂

二战以后,德国战败,德国投降之后,就被苏联和美国划分开来,一边为东德,一边为西德。而处在中间的柏林也被分成两半,一边治理一半。因为苏联和美国当时的关系非常紧张,所以处在中间的柏林首当其冲,成为了两国较劲的地方。

1948年,苏联率先下令封锁西柏林,除了空中的3条航线被留之外,其余通道全部封锁,而且在这期间,苏联还经常派战机来此骚扰,目的就是为了排斥西方盟军在此的地位。而两国争斗,最苦的莫过于柏林的居民,柏林被封,没有了物资来源,城里的200多万人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而此时美国做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举动——空投西柏林。

空投养活了一座城,200多万人无一饿死

可能有人会想,只是空投西柏林物资,怎么就引起轰动了呢?那是因为那段时间美国给予西柏林的空投量令人震惊,也让人看到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当时,身处西柏林的居民除了水源之外,都需要被供给,200多万人每天眼巴巴的被投喂。

而且如果仅仅只是食物供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他们需要生活,这里的孩子上学也需要物资,所以哪怕是小到一张纸,都需要美国给他们带去。可想而知,当时美国空投的量之多与空投次数之频繁。

西柏林在被苏联控制的将近一年里,美国每天都派运输机对其进行空中补给,从开始的空运量为2000吨,增长到后来的12000吨,西柏林的上空不断有飞机飞来。

美国平均一两分钟就派遣一架运输机到西柏林的上空,一架飞机完成任务以后,迅速飞走,另一架飞机火速赶上。

就这样,美国给西柏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这场空运奇观维持了将近一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也因为有了美国的空投补给,柏林城里的200多万人无一饿死。

柏林孩子最喜欢的人——“摇翅膀叔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西柏林居民艰难的时期,一个人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温情。当时,负责运输的一位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偶然给了这里的孩子们几个泡泡糖后,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心中动容,便承诺下次来,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果。并且和他们约定,他来的时候,一定会摇晃飞机的翅膀,让他们注意到他。

这可把这些孩子们高兴坏了,因为每次来,霍尔沃森都会晃动机翼,所以,这里的孩子把他亲切的称为“摇翅膀叔叔”,而且这个小约定也让孩子们每天都非常期待“摇翅膀叔叔”的到来,或许这是寂寞恐惧的小孩子每天唯一的小念想了。

后来,这个事情经过媒体报道,美国的孩子知道了西柏林孩子们的不容易,引发了美国孩子们的同情心,甚至自发攒糖果,为远在西柏林的孩子们送去。斗争是冰冷的,但是美国孩子给被迫处在斗争中的西柏林的孩子们送去的温情却是暖人心的。

苏联原本的打算是为难美国,为难其盟国在此的势力,同时将他们排挤出去,但是没想到美国居然上演了这样一出空运奇观,不仅让苏联看到了美国的实力,更是让世界对其多了一分忌惮,毕竟那么高强度的空投,除了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在当时,鲜有国家能够做到。

其实苏联在封锁西柏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但是也许是因为在这场较量中,美国展现出的应急能力以及军事实力让苏联有了顾虑,也许是因为苏联有别的想法,总之,最后在封锁了西柏林将近一年后,苏联终于解除对其的地面封锁,封城计划才到此为止,西柏林才最终逃过一劫。

三次柏林危机的事件介绍

  柏林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 法律 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 国际 危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希望能帮到你。  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柏林危机,是因为在二战之后,苏联以及英法美这几个国家获得了分别掌控德国和柏林的权力,然而他们之间却不断地产生纷争,最终促使了柏林危机的发生。柏林危机总共发生了三次,那么三次柏林危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三次柏林危机在 历史 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次是发生在1948年的时候,自从二战开始之后,美英两个国家和苏联之间因为德国而产生了许多矛盾,苏联并不希望从前被占领的德国地区重新合并起来,同时也拒绝接受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在1948年的2月份英法美等国家召开伦敦会议,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让苏联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便在6月份截断了所有通向柏林的道路,导致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直到1949年的5月份苏联才解除这些封锁政策。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在1958年的时候,苏联希望英法美可以进行四国照会,并且要求西方国家必须将西柏林的军队撤除,让柏林恢复自由。然而英法美 三国 却非常明确的拒绝了这个要求,甚至警告苏联,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会使用武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进行妥协,最终让这次危机解除。   在1961年的时候第三次危机出现,苏联再次提出要英法美撤出在柏林的军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不仅禁止军人复员,而且还增加了大部分军费,但是英法美等国却依旧表现的十分强硬,再次明确的拒绝了苏联,到了这一年的8月份,苏联建起了柏林墙,最终冻结了德国以及柏林的问题。   柏林危机的影响   柏林危机是发生在二战之后的重大事件,当时德国战败,而苏联以及英法美四个国家获得了分别占领德国和柏林的权力,但是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却不断的升级,最终导致三次危机出现。而柏林危机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是非常重大的,那么柏林危机的影响是什么呢?   柏林危机的影响可以从这件事的结果说起,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也为了能够缓和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于是便开始全面实行缓和政策,希望用这种行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苏联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强硬,于是想要从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在和联邦德国的关系逐渐改善之后,苏联也向其他国家提出和解,希望能够用谈判的方式解决柏林问题。   在西方国家接受苏联的提议之后,在1970年的3月份的时候,英法美以及苏联聚集在一起开始正式谈判,到了第二年的9月份,四个国家制定出了《柏林协定》,并且 决定 在1972年6月份让这份协定正式生效。   可以说《柏林协定》是这次危机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其中规定了英法美在西柏林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规定西方国家在通往柏林的道路上会一直畅通。另外还关于维护柏林和德国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规定。直到这份协定生效之后,柏林的危机终于缓和了下来,而两个已经分裂了的德国也开始迅速发展。   柏林危机的简介   在二战之后苏联以及美英法四个国家因为对西柏林的地位有些争执,进而引起了三次国际危机,因为在德国被打败之后,这四个国家获得了分别占领德国以及柏林的权力,而他们之间的争执不断地发生,最终导致了柏林危机的出现。关于这次事件的信息在柏林危机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柏林危机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次的事件的呢?   柏林危机简介中介绍到柏林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三次危机,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是在1948年,这次的危机也被人们称为是柏林封锁,自从冷战情况出现之后,这是第一次发生危机,直到1949年的5月才逐渐缓和。而第二次则是出现在1958年的时候,苏联本来想要警告和迫使英法美在半年之内从西柏林撤退,然而却并没有 成功 。而第三次则是发生在1961年,苏联再一次提出要其他三个国家从西柏林撤军,最终建立起了柏林墙才算是解决了危机。   另外柏林危机简介中还介绍了这次危机的结果,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政府开始实行比较缓和的政策,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国家能够承认和认可当时欧洲的状况,后来苏联又不断地和联邦德国进行关系改善,与此同时还建议将柏林方面的危机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件事西方国家也是同意了的。到了1970年的3月份,这四个国家再次开始谈判,终于在第二年的9月份签订了《西柏林协定》。 猜你喜欢: 1. 德国励志故事 2. 欧洲历史沿革 欧洲发展历史 3. 欧洲历史沿革 4. 德国礼仪文化

三次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Crise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1948年柏林危机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61年8月柏 林 危 机 二战以前,柏林是德国的首都。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在分区占领德国的同时,也分区占领了柏林。后来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合并为西柏林,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则成为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地处东德的领土范围内,距西德的东部边界有170公里,西方国家靠三条空中走廊、三条铁路线和两条公路同西柏林联系。由于东、西两个德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东德有技术专长的工作人员不断通过西柏林逃往西德,从1949年至1961年约有200万东德人逃到西德。这就给东德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也为苏联的外交关系造成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赫鲁晓夫在1958年曾向西方国家发动了一次和平攻势,要求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状态,使西柏林变为自由城市,实际上要把西柏林交给东德政府管理。这一建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1961年,赫鲁晓夫又提出了建立边境控制的主张。在这年的8月3~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华沙条约国家领导人会议,讨论这一主张。会后,从8月13日开始,东德政府便建筑了历史上有名的柏林墙。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西柏林协定》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分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

冷战时期的柏林的生活状况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一次危机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历史图片 (17张) 英占德区合并。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 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为西柏林空运物资的C-47运输机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著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324日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共产党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二次危机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明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透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明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 三次危机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柏林墙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空中运输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危机经过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轰炸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美国1962年4月27日进行的核试验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空中补给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西方盟国对柏林空中运输的行动计划表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后果和影响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於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於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围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背景/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 、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 、《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 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什么是【柏林危机】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8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1958~1961年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 、法政府 ,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 ,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柏林墙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方予以拒绝。  1961年6月3日, 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 ,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组织各国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柏林、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三年多的柏林危机。  第二次危机是因为核武器、核竞争的原因。  【“一危”的空中运输】  世人瞩目的空中补给线——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运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即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政策,并邀请法国作为第四个占领国。同样,柏林市也实行四国共管。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规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东部则由苏联占领。  柏林危机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出笼后,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攻势。它乘西欧各国政治上、经济上困难之际,迫使西欧国家接受条件苛刻的“美援”。它还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在这场激烈、尖锐的冷战抗争中,美国的主攻方向是西欧,特别是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1947年底,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决定加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  从1947年6月到1948年初仅半年时间内,美国以咄咄逼人之势,先后建立了西德国家和新的军事同盟,企图一举夺取欧洲。  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西方决定空中补给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  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  1948年6月26日,在美国的内阁会议上,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美国驻欧洲部队将能够获得的一切飞机都投入空运。也就在这一天,美国空军的1架运输机从法兰克福将一批急需的物资运入柏林,代号为“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正式开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特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拉开了序幕。  从1948年6月26日期,美国加强了柏林空运,但是,杜鲁门和他的许多高级官员们,并不相信依靠空中运输能够长期满足柏林的需要,他们认为空中运输只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来打开“外交僵局”罢了。 此外,他们也担心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燃起战火”。 为此,杜鲁门下令克莱和墨菲回国汇报。1948年7月23日,在美国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极力反对把飞机集中起来给柏林搞空运,理由是集中美国运输机进行柏林空中运输,意味着削弱美国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使美国“暴露在无法收拾的形势之下”。 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军“对柏林空中运输给予充分支持”。 于是,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国朝野上下激烈的纷争中,在杜鲁门的精心筹划下架设起来了。  狭窄拥挤的空中走廊  从美、英占领区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条,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度为3公里,远远地小于宽度8公里的规定。这3条空中走廊在柏林空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数百架飞机的全部飞行都是在这3条空中走廊内进行的。  美国空军在柏林空运中,共使用了7个机场,其中莱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里机场为装载起飞机场,滕珀尔霍夫、加托、特格尔机场为到达卸载机场。由于空域和终端机场范围都很有限,加之参加空运飞机数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飞行拥挤,飞机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空中走廊内,进入柏林的全部飞机都要接受美占区法兰克福和英占区巴德埃尔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严格指挥和控制。为了适应“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尔霍夫成立了一个联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国空军军事空运局还将两部CPN-4型引导车进行拆散分解后空运柏林,其中有重达5万磅的阴极射线管、雷达和最先进的地面控制进场设备等。  在空中走廊里飞行的全部运输机,必须按照划定的空中走廊范围和规定的高度、速度飞行。各飞行梯队、飞机之间的调配按照区分时间、高度的办法进行。规定单机间隔6分钟,实际飞行中只能保持3分钟的时间间隔。在柏林空运期间,每天进入几个规定机场迫降的运输机达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钟就有1架飞机迫降。 滕珀尔霍夫机场平均每天有325架飞机着陆,飞机的着陆间隔时间为4-5分钟,空中飞机的间隔时间为3分钟。在长达13个月之久的柏林空运中,据统计有266644架次飞机在这仅3公里宽的狭窄通道里来回穿梭飞行着,创造了人类空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哥俩”媲美  C-47型运输机和C-54型运输机是柏林空运中的主力机种。这两种运输机同出于一个"祖先",都是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生产制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的。C-47型飞机与C-54型飞机相比较,C-47型飞机的“役龄"长一些,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兄长”,而C-54型飞机则短一些。  人们习惯称C-47型运输机为“空中列车”。它的机身比较粗大,机身长为19.63米,机身高为5.2米,机身横截面直径2米还有余,机头呈圆型,驾驶舱突出于机身头部。它装有2台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68公里,飞行极限高度为7350米。最大载量为3.5吨。  C-54型运输机被人们称为“空中霸王”。它装有4台1350马力的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8公里,极限飞行高度为6860米,最大载量为17吨。  柏林空运开始时,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资需要量为4500吨,一天也不能中断。因此,组建空运力量与空运活动必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筹措空运力量的同时,现有空运力量必须投入实际运输。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运特遣队拥有161架运输机, 其中,有54架C-54型运输机和107架C-47型运输机。当时每日的运量只能达到1500吨左右。由于地面已被封锁,这1500吨的运量显然无法满足西柏林250万居民4500吨的最低日需求量。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增派运力并成立暂编空运特遣队,1948年7月23日,美国军事空运局的8个中队72架C-54型运输机和2500余名人员抵达威斯巴登机场,使执行柏林空运任务的运输机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运量达到2000余吨。至1948年9月底, C-54型运输机完全取代了C-47型运输机。美国有319架C-54型运输机参加了空运,占当时服现役的400架C-54型运输机的80%。英国用于柏林空运的军用和民航运输机也有140架之多。  突破空运1万吨大关  从1948年6月26日美国空军的第一架C-54“空中霸王”式飞机空运开始起,美、英、法三国每天都需要向柏林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国定的空运指标为每日750吨。由于苏联没有干预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起,美国和英国便正式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特纳将军指挥“美英联合空运特遣队”的大规模的空中运输活动。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也派飞机和机组人员参加了柏林空运。柏林空运除了要供应美、英、法三国驻柏林占领区的军队外,还有西柏林的250万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等,也要靠空运来供应、维持。随着需求量增加,投入运输的飞机、机场以及运输强度也都在增加。空运指标已经从原定的每日空运750吨,急剧地上升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克莱后来洋洋得意地这样写道:“当1949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和英国同僚一迫使空运达到了每天平均800吨的运量,这是封锁前我们经由铁路和水路能够运到柏林的数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气格外晴朗。这一天是柏林空运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繁忙的一天,所有的运输机倾巢出动,日空运量骤然跃升到12840吨,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柏林空运结束  柏林的苏军指挥官们向莫斯科报告了西方国家运输机进行空运的情况,克里姆林宫命令他们进一步施加压力。于是,苏联人宣布,盟国飞机连续进行大规模空运将会引起“巨大困难”,苏联军用飞机要通过空中走廊“进行军事演习”,并公然提出警告说, “整个空中走廊问题必须重新考虑”。盟国管制委员会的代表则回答说:“你们不能改变四国协定,如果你们宣布新规定,其他国家将不予承认。”  1948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国在分裂德国的路上已走得很远。杜鲁门政府借柏林封锁问题大叫大嚷,极力保持紧张态势,借机恐吓西欧各国,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认为有改变策略的必要。从1949年初开始,苏联采取措施解决柏林封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世界和平的宣传运动。从1949年2月开始,美苏就解决柏林问题进行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星期的折冲周旋,苏、美、英、法四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关于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限制公报,宣布在5月15日结束“封锁”。  按照四国的协议规定,苏联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锁。大规模封锁的解除来得如此突然,以致人们开始简直难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时,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车、火车越过苏占区继续向柏林驶去,大批记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锁”结束。至此,震撼世界历史罕见规模的柏林空运也随之减少下来。此后,空运活动仍在进行,直至9月30日才真正结束。  【相关协定】  《西柏林协定》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  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 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  【总结】  “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而美国的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  上文对苏联的行为有明显的回避,其中关于发行新马克问题,“ 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将从6月20日起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这件事明显是苏联先挑起了实质性分裂德国的步骤, 却被刻意回避,并以此来指责所谓美帝国主义。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事件简介

“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扶植双占区,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谁能帮我找到柏林危机的始末还有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  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1945年6月5日,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1945年以后。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分裂德国的步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这次会议于6月7日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  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对此,苏联非常不满。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6月19日,针对美国于6月18日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苏占区实行苏联发行的新币,在柏林西则实行美英法的新币。  24日,苏联针对这种情况,全面封锁了柏林,中断柏林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线。美国以此提出抗议,英法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三国随即也宣布对两个德占区即苏联占领区和美、英、法占领区之间和柏林西区与苏占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进行限制。  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一时苏占区和德境西区关系非常紧张,交通、运输中断、居民来德被限制,柏林市政管理陷入混乱,人心惶惶。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美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分裂德国的阴谋,推波助澜,大肆宣传核恐怖,并有意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假象。以迷惑人心。美国还运送了大量武器、物资到美、英、法占区。  8月2日,斯大林指出美国破坏德国的统一,使西方失去共管柏林的法律基础,建议用柏林苏占区的新币代替西区的新币。美、英、法驻苏大使在听取了斯大林的建议后,提出了各自的立场,坚持其分裂德国的政策。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际新闻新欧洲分社社长时就柏林问题建议;如果美、英、法三国同意把建立单独的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时,那么苏联可以取消对柏林的交通管制。  4月8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德国的协议,单独就西德的成立以及西德与三国的关系作出规定。  经过苏联与美、英、法的谈判,5月5日达成协议,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宣布:5月12日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5月23日将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讨论德国问题。  5月8日,西德制宪议院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批准了该宪法。  5月12日,柏林的“封锁”全面解除,至此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第二次是因为核武器核竞争的原因  随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的改变,苏联开始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在政治上,第二次柏林危机于60年代初达到高潮,使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一切打破了美国本土是“安全堡垒” 的幻想,人们开始意识到,美苏之间爆发一场战争是完全可能的。于是,变化了的形势对美国战略的修改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肯尼迪上台后,立即宣布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以便美国总统在冲突中能在多种核作战方案中灵活选择,而非仅仅依靠大规模报复。在肯尼迪政府看来,必须考虑到威慑一旦失效,如何在一场实际的核战争中使美国的城市少受损失。  (二)麦克纳马拉的“安阿伯(Ann Arbor)讲话”  适应“灵活反应战略”的要求,1963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位于安阿伯的密执安大学,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演说。他说:“应当以一种和我们过去对待常规战争相同的态度对待(一场核战争中的)基本军事战略。这就是说,在核战争中,主要的军事目标……应该是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它的平民。”  麦克纳马拉在安阿伯讲话中提出的观点,立即被称之为“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战略或“不打城市”(City-avoid)战略。这是美国战后首次公开提出的把军事力量作为核战争中的主要打击目标的政策主张。“实战威慑”的思想产生于60年代初并非偶然。除了前面所谈的几个基本原因以外,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侦察卫星技术也为新战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为不掌握敌军事力量部署的准确情报,是无法实施这一战略的。

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美苏长达300多天较量之后 德国开始分裂历史?1948年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yf72.com/lyjy/1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