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话说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欲先灭掉刘表,再顺着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的大败也让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而孙权刘备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的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评价赤壁之战

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以少胜多而大败曹军得益于孙刘在强敌紧逼的危难关头而结盟抗战,加上周瑜精密的指挥。而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多年来,对赤壁之战的讨论和评价诸多。比如,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是因为急性血吸虫病。他说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就染上了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加上战时体力消耗,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役就列举了赤壁之战。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孙刘联军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什么是赤壁之战故事的概括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是:

开战之初,曹操的军队先从江陵向东退,与孙刘在赤壁会师。一开始战斗,曹军败北,只得退至长江北岸,周瑜率军驻守南岸。

此时已经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军队爆发了瘟疫,士卒们原来不善水战,病倒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叹不已。

要解决这一问题,曹操听命于他人的建议,命令所有大小船只连成一条,试图建造一艘江上的航母。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假称向曹操投降。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曹、孙、刘之间在长江进行的水、陆联合作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孙、刘联军以1:4的劣势兵力,战胜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上以水、陆联合作战击退北方军的先例。东吴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此战取胜,最困难也是关键的一环,是在曹操气势汹汹的情况下,敢于定下抗曹决心。周瑜等人,凭着横行天下、不畏强暴的气概,在数雄皆灭。

曹操挟新胜之威,以“顺”讨“逆”,以号称数十万敌数万,东吴一片主降,似乎取胜无望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战争形势,揭示出曹操表面强大下掩盖着的弱点,及战胜曹操的极大可能性,提供了弱军战胜强军的科学依据。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概括

战争伊始,曹操的军队首先从江陵顺流东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初次交战,曹军失利,只好退到长江北岸,周瑜率领的联军则驻守南岸。

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部队发生了疫病,军士们原本就不善水战,生病之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声遍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不知是自己想的。

还是听取了别人的建议,下令将所有的大小舰船都连锁在一起,企图打造成一个江上航空母舰。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假称向曹操投降。

率领10艘舰船,趁着强劲的东南风,驶向曹营。在距离曹营不到二里的时候,黄盖等人突然将船上的柴草点燃,冲入曹操舰阵。一时间,曹操大营火光冲天,曹操战舰因连接在一起。

来不及四散逃走,就在这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接着,周瑜趁机引兵攻入曹营,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全线崩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大败,只好留下曹仁守卫江陵。

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则率主力退回北方。后来因为江陵受到孙刘联军的攻击,曹操便命曹仁放弃江陵,退守襄阳、樊城一带。至此,曹操对南方的进攻态势被完全瓦解。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为东汉末年,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后又击败袁绍三子,袁熙袁谭袁尚及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黄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北方仅余西北马腾。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为统一全国,举兵南下,当时长江以南的诸侯主要有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

而刘备此时在汝南,于新野战败,逃亡江夏,本栖身刘表,然荆州军事实力本就不足以抵抗曹操,加之此时刘表已死,次子刘琮又在蔡瑁等投降派的引领下投降曹操。

刘备已丢掉了荆州北部,只能在江夏坚持抵抗,后刘备遣诸葛亮与东吴联络,两家促成联盟,以长江天险为守共拒曹操。

相关人物: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2、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称他为蜀汉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3、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之父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置不当,引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党争。

史称“二宫之争”,造成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赤壁之战的简介

赤壁之战的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发生地争议: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蒲圻说: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

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

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战时的各种遗物,这些战争遗物的出土更加确定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地点就是在蒲圻。

嘉鱼说: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用一句话概括赤壁之战故事情节

  • 假投降吴兵烧船,胜魏兵败走华容道

  • 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的一场大战,最终由孙刘联盟利用火攻获得胜利。

  • 背景:荆州刘表去世,蔡氏献州给曹操,借住新野的刘备无奈只能逃往江夏。曹操二十万大军兵锋南上。
    脉络:鲁肃江夏探虚实——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巧用二乔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草船借箭——周瑜黄盖苦肉计——庞统巧授连环计——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
    赤壁之战是历史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人物各施妙计,精彩纷呈,成为三国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曹操。他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又把目标向南移,击败了刘表的军队,准备占据江东。

此时,江东由孙权占领,他决定联合刘备一起抗击曹操。于是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率精兵3万与刘备的2万人马一起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与江北曹军对峙。

曹操虽带领几十万人马,但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服南方的水土。且船在江上颠簸,大部分人都晕船,造成战斗力下降,曹操为此非常焦急。这时,有人献计用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船就非常平稳了,但如果对方用火攻,就很危险。曹操想此时正值隆冬,不会有东南风,所以就采用这个办法。

周瑜的部将黄盖得知此消息后,决定用火去攻曹军。于是他和周瑜设计了苦肉计,由周瑜痛打黄盖,然后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投降信后,同意让黄盖来投降。

公元2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黄盖带了10艘大船,船上装满了浸上油脂的干柴,直奔曹营。接近曹营后,将船点燃,此时正巧刮起东南风,大风将火船吹向曹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的连索战船迅速燃烧起来,岸上的曹营也被引燃,曹兵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刘备乘势攻击。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简述“赤壁之战”的故事

您好,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赤壁之战》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整个故事内容字少一点300字左右

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历代评论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其中,“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的评价与东吴一方《三国志·吴主传》所记载的“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相互印证。

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赤壁市人民政府(赤壁一日游要去景点有哪些)
  •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赤壁之战讲的是什么故事)
  • 赤壁之战是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古战场被称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
  • 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赤壁之战主要内容有哪些)
  •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yf72.com/lygl/1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