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特色的展品推荐)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特色的展品推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特色的展品推荐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它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涵盖了陕西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以下是一些特色的展品推荐:金缕玉衣:这件展品是西汉时期的葬服,由数千片小玉片用金丝穿缀而成,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对玉的崇拜。兵马俑:虽然真正的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临潼的兵马俑坑,但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展出了一些修复后的兵马俑,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世界闻名的陶俑。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彩色陶器,以其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唐三彩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皿等。青铜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簋、鼎、壶等,它们的铸造工艺和铭文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金银器皿:博物馆还展出了一些珍贵的金银器皿,这些器皿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奢华。石刻艺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石刻艺术藏品丰富,包括碑石、墓志、石雕等,其中不乏名家之作,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丝绸织品: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丝绸织品。这些织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且在纺织技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陶瓷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宋时期的名瓷,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陶瓷器展品种类繁多,反映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货币: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货币,包括贝币、刀币、布币、圆钱等,这些货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文献资料:除了实物展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古籍、契约、信件等,这些都是研究陕西乃至中国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彩,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参观这些展品,游客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陕西历史博物馆18件国宝都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特色的展品推荐)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八件国宝级文物如下:

1.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酒器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

2. 旟鼎

西周,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千克。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3. 五祀卫鼎

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

4. 多友鼎

西周,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

5. 皇后之玺

西汉,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

6. 鎏金银竹节熏炉

西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

7.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8. 客使图

唐代,高185厘米,宽247厘米。

9. 阙楼仪仗图

唐代,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道东壁和西壁,东壁阙楼图高304厘米,宽296厘米;西壁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

10. 马球图

唐代,高229厘米,宽688厘米。

11. 宫女图

唐代,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

12.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代,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

13. 鎏金鹦鹉纹提梁壶

唐代,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

14. 三彩载乐驼

唐代,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

15.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宋代,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16. 黑釉油滴碗

宋代,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

17. 狩猎出行图

唐代,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米。

至于为什么是十七个,是因为阙楼仪仗图有两幅一模一样的内容,所以归到一类,但是属于两件国宝级宝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有镶金兽首玛瑙杯、淳化大鼎、狩猎出行图、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皇后之玺、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阙楼仪仗图、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五祀卫鼎、鸳鸯莲瓣纹金碗

1、镶金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玉器,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为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又名兽面纹五耳鼎、屈舌鼎,西周青铜器,1979年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3、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唐代墓葬壁画,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4、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为国宝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通高18.5厘米,系用银片锤打、焊接而成。

壶身呈扁圆形,造型采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形状,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上置覆莲瓣式壶盖,壶顶壶柄以银链相连,骑猎、常用皆宜,独具匠心,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

5、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西汉玉器,为国宝级文物,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玉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6、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宝级文物,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7、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唐代墓葬壁画,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8、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又称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五代时期瓷器,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9、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西周时期青铜器,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此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

10、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唐代金器,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大宝物之一。此碗为锤击成型,出土时为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有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主要类别:

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精品推荐:

鎏金裴肃进双凤银盘

彩绘骆驼

鎏金弥勒像

四神瓦当

青铜水禽

陶囷

柞钟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银饼

透光镜

金饼

独角兽

凸纹玻璃杯

上林铜鉴

伎乐纹八棱金杯

四足鬲

素面带把银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

1、镶金兽首玛瑙杯。出于唐代,国之重宝。 海内孤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旟鼎。出于西周,国宝级文物。 铸于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3、五祀卫鼎。出于西周,国宝级文物。 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五祀卫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皇后之玺。出于西汉,国宝级文物。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此印形制与印文与汉制相合,为汉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分别是哪些,分别位于哪些展厅

分类: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目前暂存库房,没有在展线上展览。 2、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4、西汉【皇后玉玺】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5、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6、唐【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7、唐【阙楼.仪仗图】高28O,宽28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宫女图】高176,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11。唐【礼宾图】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组18幅壁画均保存密封库房中,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内均有其复制品供游客欣赏。 12、1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4、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长15.5,口径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5、唐【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6、唐【三彩载乐驼】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原件在库房,其仿制品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中段。 18、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陕西渭南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后段。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都有哪些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 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 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 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 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 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 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 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 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 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 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 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 鱼子纹底。 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 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 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 *** 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 ”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 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 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 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哪些

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国4A级旅游景点,并且还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这里的馆藏文物众多,并且都极具观赏价值,那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哪些?

1.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国之重宝,是大唐遗宝展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件,器物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缠丝玛瑙制成,玉器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与杯身连接,粗壮有力。兽首的口鼻部镶金,用作杯塞。兽首玛瑙杯造型写实、生动,静中含动,极富艺术感染力。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除此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0多万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因此,博物馆一直有“给我一天,还你万年”的说法。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三个展区,按时间序列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从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到独步全国的汉唐金银器,还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

2.西周·_鼎

_鼎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纹。_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_,_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根据_鼎的形制及铭文可知,_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器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就是源自与这补史、证史的铭文。

3.西周·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有重要作用。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西周·多友鼎

多友鼎属西周晚期文物,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鼎铸于西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其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

5.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6.汉·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1981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1号陪葬墓出土藏,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其状为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鎏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盖外侧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共重十斤十一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字样,底座外圈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汉武帝时称“阳信”者惟其姊阳信长公主。阳信家当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它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阳信家。

7.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而在这十八件组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其中的一件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8.唐·阙楼仪仗图(两组)

阙楼仪仗图,均高296-420厘米,宽976-92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宫女图,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此画为国宝级文物。画中共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9.唐·马球图

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10.唐·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厘米,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11.12.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鸳鸯莲瓣纹金碗,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碗由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九两三”(实际称重,为九两半)。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淅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出表现。

13.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14.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三彩载乐骆驼俑,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15.宋·青釉提梁倒灌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国宝级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足径8.7厘米。为五代时期(907~960)耀州窑所产。造型结构独特,构思精巧,装饰壶盖呈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俯卧的凤凰,壶嘴是一只仰的母狮和一只正在吸乳的幼师。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因此该器物也被称作“三王壶”。该瓷器采用的是耀州窑有名的刻花工艺制作,釉色晶莹透亮,纹饰繁缛华丽,层次分明,有很强的立体效果,极富美感。壶的注水口在壶底中央,内部设计运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容智巧思。此壶烧制成功率低,是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

16宋·黑釉油滴碗

黑釉油滴碗,高8.5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出土于陕西渭南。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_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17、客使图

此图纵184厘米横342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呈三角状站立。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__族。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8、宫女图

《宫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壁画,于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共9人。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相关信息:

***隐藏网址***

***隐藏网址***

***隐藏网址***

文章分享结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和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特色的展品推荐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 延安自驾游最佳路线图(自驾去陕西延安应该怎么安排路线)
  • 安康地图全图(陕西安康离哪里近)
  • 陕西旅游年卡2022景点(【2022陕西西安旅游攻略】最全景点介绍、美食推荐、游玩攻略、住宿推荐!)
  • 陕西乾陵景区介绍(乾陵门票包含哪些景点)
  • 陕西韩城旅游(陕西韩城龙门钢铁景区有哪些适合徒步游玩的景点)
  • 秦岭十大旅游景点免费(陕西秦岭十大旅游景点)
  •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二小简介有人知道吗在线等?合阳在线的黄页
  • 法门寺历史简介(法门寺在陕西哪个地方)
  • 西安历史博物馆怎么预约(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价格需要预约吗)
  • 陕西天气预报3天查询(西安下周的天气情况怎么样啊想去爬华山)
  •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yf72.com/lygl/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