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介绍(新疆坎儿井介绍坎儿井通过什么引水)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新疆坎儿井介绍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新疆坎儿井介绍的知识,包括新疆坎儿井介绍坎儿井通过什么引水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新疆坎儿井介绍坎儿井通过什么引水


新疆坎儿井位于干旱的吐鲁番境内,这里常年缺水,所以当地人想了各种办法来引水,其中坎儿井在当地名气非常大,是很多当地居民比较熟悉的地方,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坎儿井的详细历史和现在发展近况。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地下“万里长城”。
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历史和科技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
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之中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设法将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些戈壁沙漠中的绿洲,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将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
而且据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最早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各类暗渠总长度曾经一度达到5000公里。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坎儿井旅游区
坎儿井的概况
1、坎儿井的形成坎儿井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们国家的坎儿井则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
除此以外,在北疆的木垒、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于田、库车等地均有分布,共约1800道。但是现在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皆已干涸废弃,目前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天山积雪一角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因地制宜,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潜流进行引流,输水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高温蒸发带来的水资源损耗,对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坎儿井的组成坎儿井主要由暗渠、明渠、竖井、涝坝四部分组成。暗渠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而且按照一定的纵坡比降可以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
其中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位置,主要起到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输水段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与地面明渠连接。明渠即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
竖井主要用于开挖暗渠时定位、进人、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涝坝是坎儿井的储水工程,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3、坎儿井的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
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最高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
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尚存406道坎儿井能够正常工作,年输水量共计2.32亿立方米,输水量依然占到了全地区总输水量的30%,依然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
而到了年,当地仅有214道坎儿井能够正常运行工作,每年的输水量也降低到了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坎儿井
坎儿井的起源
关于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的起源,历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存在三种起源说法。
其一,关中井渠说;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工程的灵感起源于汉代时期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而传入西域等高温干旱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便直接点出: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工程这种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根据《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吐鲁番位于丝绸之路沿线
其二,中亚起源说;但是也有一部分历史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坎儿井工程可能最先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地区。
其三,本土起源说;而更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于吐鲁番地区,这种巧妙设计就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巧妙设计,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最终建成了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坎儿井工程的进一步研究,认同并支持“本土起源说”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吐鲁番地区古代工具
不论是哪种起源原因,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一点一点挖凿修建而成,滋养孕育吐鲁番绿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坎儿井的习俗和用水制度
1.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古代社会时期,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的唯一水源途径,深受当地百姓珍惜和爱护,并且围绕着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文化和用水崇拜仪式。每逢新建和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先到“井王庙”和“水王庙”等地方举行祭拜仪式;借此祈祷由当地老百姓抽选出来的工人们都能够平安健康,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的修建工作。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建完成通水后,则要宰杀牛羊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感谢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百姓把水资源看得十分珍贵,当地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习俗和谚语,比如说:“做梦水中游,幸福在后头”、“水滚七次会洁净”、“活水可饮,积水不喝”、“往水中大小便是最大的罪过”等习俗。因此当地的百姓在放牧时都会尽可能的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以免牲畜排泄物会污染到珍贵的水源。而需要洗衣洗菜时,则会选择从水渠中取水出来,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清洗。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年轻恋人之间必须在坎儿井水畔赠送定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庇佑。
吐鲁番葡萄沟村
2.科学的用水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为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生产大队制定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的清明至秋分之间是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的时期。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拥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那么制定的灌溉用水制度则会相对简单。如艾丁湖乡的花园大队辖3个生产队,3个生产队各有一条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每个生产队便各自使用自己的坎儿井。而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坎儿井时,灌溉取水制度则会相对复杂。(注释:一般以村庄为一个生产大队,村庄内部根据生产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
葡萄乡的霍依大队辖3个生产小队、5条坎儿井。其中阿扎提坎儿井属于生产大队管理,这条坎儿井出水量最大,农业作物生产关键时期需水量大,这条坎儿井便会承担起供应3个生产小队的任务;琼坎儿井也由生产大队管理,供应第2、3生产小队;而霍依拉、马依增、克其克坎儿井则分别属于第1、2、3生产队管理运维,因此只负责为自己的生产队供水。
吐鲁番各族人民喜获丰收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新疆地区。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
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俗称:坑坑到吐鲁番地区。当地主要官员出城相迎,礼仪十分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对南疆进行实地踏勘之后,出发前往哈密等候旨意的途中在此途径吐鲁番。除此以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勘验11万亩田地的时候,又先后两次前往吐鲁番。因此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先后四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塑像
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首次抵达吐鲁番时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
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所表露出来的惊讶之情。林则徐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曾经在多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自然也不例外。《新疆图志》中记载:
“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
《鄯善乡土志》这部地方文献中明确记载,“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而且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和倡导坎儿井的功劳,又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借此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推崇感恩之情。
吐鲁番的风光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有创造性发明修建的伟大的工程奇迹。
新疆地区古代的劳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搭建起了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脉体系,孕育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
可以这样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民俗园和坎儿井景区有什么区别

很抱歉,我并不知道坎儿井民俗园和坎儿井景区有什么区别,但是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关于坎儿井的信息。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它是一种引用地下水的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竖井,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边境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到地面上来了。
坎儿井真像个大迷宫,如果不留神定会在迷宫里走丢的。坎儿井民俗园和坎儿井景区应该是不同的地方,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坎儿井的特点

坎儿井的特点在于顺势自流不用动力;蒸发量小、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污染;水温低。我们跟着阿卜杜一木来到坎儿井的出水口处看到,一条明渠接着暗道通向村中,渠中的水流速较缓,水质非常干净清亮,用手试试水温,很凉。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扩展资料: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

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坎儿井简介坎儿井介绍

1、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2、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什么时候开放

坎儿井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坎儿井景点介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
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你可以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开放时间是什么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开放时间:8:00-17:00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景点介绍:
坎儿井乐园1993年开放,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面积7亩。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悠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胜似世外桃源。
坎儿井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誉为绿洲生命家的原始古老坎儿井竖井在景区内随处可见,游客可以近距离的通过坎儿井竖井参观最原始的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古老坎儿井。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创造。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等四个部分组成,无须动力提灌,又不怕高温蒸发,四季长流,冬暖夏凉。可以说,有了坎儿井,才有了吐鲁番瓜甜果香、棉海麦浪美丽的绿洲风光。
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邓小平、王震、赛福鼎艾则孜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基本介绍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属于吐鲁番休闲度假的著名旅游去。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是由新疆德隆公司和辰野株式会社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兴建的,该景点位于吐鲁番市牙儿乡,距市中心仅三公里.民俗园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它将具有悠久历史的坎儿井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宾馆融为一体,即能让人们参观有4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又能了解维吾尔族民俗情况,
在极具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式民居宾馆中住宿.是当今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集参观,观赏,购物,渡假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走进坎儿井民俗园,处处都是一副副如诗如歌的画面,碧绿的棚架,弥漫着葡萄的清香;翠绿的果园,结满了丰收的喜悦;具有新疆各地维吾尔建筑风格的民居宾馆,有50余间舒适整洁的标准客房;民族歌舞餐厅可同时接纳300余人,
您在品尝淳正的民族风味小吃的同时,还能欣赏到浓郁风情的维吾尔歌舞表演;步入坎儿井博物馆,您可以通过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感受这凝聚着勤劳与智慧的人间奇迹.各种现代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使您忘记身处异域,充份满足您多方位的需求.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其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扩展资料:

坎儿井起源于前1千纪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摩洛哥。坎儿井在阿曼被称为法拉吉。

新疆坎儿井简介从坎儿井引水的是什么水


新疆坎儿井地处干旱的吐鲁番,常年缺水,当地人就想各种办法打水。其中,坎儿井在当地非常有名,是很多当地居民都很熟悉的地方。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坎儿井的历史和目前的发展情况。
坎儿井图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地下“万里长城”。
这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利用稀缺水资源实践中的一大创举。在我国水利史、人文史、科技史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在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准确地了解坎儿井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中发展农业生产,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设法吸引北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来滋润戈壁滩上的这些绿洲,同时避开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集明渠、涵洞、竖井、涝坝于一体的坎儿井。
而且据考证,新疆的坎儿井工程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各类涵洞总长一度达到5000公里。因此,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旅游区
:

坎儿井的概况


1.坎儿井的形成是一项独特而古老的水利工程,广泛存在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
此外,北疆的雷姆、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玉田、库车等地约有1800条公路。而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已经干涸废弃,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气候非常恶劣,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所以,只有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不能形成地表径流。而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滩后,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天山雪域一角
因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暗流排出,输送到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了高温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损失,对吐哈地区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孕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坎儿井的组成坎儿井主要由涵洞、明渠、竖井和防涝坝四部分组成。涵洞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按照一定的纵坡坡度可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
前部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主要起拦截地下水的作用;后部输水段的一部分与当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地面明渠相连。也就是地面的引水渠把水引到涝坝或者直接灌溉田地。
竖井主要用于定位、进入、开挖、通风以及涵洞开挖完成后的检查和维护。涝坝是坎儿井的蓄水工程,主要用于储存多余的井水以提高灌溉水能力,可以调节各个时期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坎儿井结构图
3.坎儿井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需水量逐年增加
1966年,坎儿井工程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仍有406口坎儿井能正常工作,全年总输水量2.32亿立方米,仍占全区总输水量的30%,仍是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
到2008年,当地只有214口坎儿井能正常运行,年输水量减少到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坎儿井
坎儿井的由来
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起源没有统一的答案,关于其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
一、管仲井渠论;有历史学家认为,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灵感源于汉代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传入西域等炎热干旱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年直接指出,新疆坎儿井工程的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其灵感来源于中原的水井和运河。
据《史记河渠书》年记载,汉代陕西关中创造了挖掘地下坑的技术,称为“井渠法”。汉武帝用这种方法把洛水带到商洛。汉朝经过西域后,长城外无水,沙土松散,容易坍塌,于是将“井渠法”传授给当地人。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逐渐完善,发展成为适合新疆情况的坎儿井。
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吐鲁番。
二是中亚起源论;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持不同看法,认为坎儿井工程很可能最早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逐渐向东传播到吐鲁番。
第三,本土起源论;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在吐鲁番,这种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根据当地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特点而做出的。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巧妙的设计,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终于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年来,随着更多专家学者对坎儿井项目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支持“原生”的观点。
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工具
不管起源如何,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是当地人民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滋养了吐鲁番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坎儿井的习俗和水系
1.当地文化习俗在古代,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唯一的水源,深受当地人民的珍惜和爱护,围绕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和拜水仪式。每当为新建或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人都要到王静庙、王水庙等地举行祭祀仪式;借此机会祈祷当地人民选出的工人能够平安健康,能够顺利完成工程的建设。坎儿井工程完工后,将宰杀牛羊,举行盛大庆典,感谢上帝和诸神的保佑。
在吐鲁番,当地人民非常看重水资源,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习俗和谚语,如:“梦见在水里游泳,幸福是第一位的”、“水滚七次就干净了”、“活水可以喝,死水不可以喝”、“在水里小便是最大的罪过”等。因此,当地群众在放牧时会尽量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避免牲畜粪便污染宝贵的水源。需要洗衣服洗菜的时候,会选择从运河取水,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清洗。更有甚者,当地年轻恋人还要在坎儿井的水边献出爱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保佑。
吐鲁番葡萄沟村
2.科学的用水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由生产大队制定了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清明和秋分之间,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的水。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灌溉用水系统就会相对简单。比如艾丁湖乡的园林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间每个生产队都用自己的坎儿井。但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班都有坎儿井,灌溉取水系统就会相对复杂。(注:一般以村为一个生产大队,根据生产需要将村分为若干生产队)。
葡萄乡火一大队下辖3个生产队,5口坎儿井。其中阿扎提卡雷兹属于制作组的管理。这个坎儿井产水量最大,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水。这个坎儿井将承担供应三个生产队的任务。琼坎儿井也由生产大队管理,供应给二、三生产队;霍伊拉、马伊岑、克其克坎儿井分别属于第一、第二、第三生产队管理和经营,只负责向本生产队供水。
吐鲁番各族人民喜获丰收。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因虎门剿灭鸦片而成为民族英雄,但因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而贬谪新疆。在新疆期间,林则徐四次来到吐鲁番。
1845年2月25日,在道光的命令下,林则徐、黄南坡和次子易从带着根特克台(俗称坑坑)来到吐鲁番。当地官员出城互相迎接,礼仪非常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实地勘察后,启程前往哈密等候旨意,途经吐鲁番。除此之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希拉里克视察11万亩田地时,曾两次前往吐鲁番。所以林则徐在新疆期间去过吐鲁番四次。
林则徐雕像
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初抵吐鲁番时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他在日记中写道:“沿途看到许多土坑,就问它们的名字叫卡京.
在水中穿过一个洞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林则徐第一眼看到坎儿井这个独一无二的水利工程时的惊喜。作为水利专家,林则徐曾经在很多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新疆也不例外。条记录:
“林文忠公降伊犁,主张坎儿井在吐鲁番。地是霍州,自古不下雨。文忠下令在高原挖一口井,把它变成一条沟。引井灌溉田地,然后红土地成了沃土。”
清末,特别是林则徐到新疆后的30年间,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建坎儿井3000多口。
这份地方志中清楚地记载着“林则徐首创用勘井水灌溉田地,黄继之于蓝坡,至今勘井规模受益无穷。”
目前,据考证,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口坎儿井,绝大部分是林则徐考察吐鲁番后挖掘修建的。而且,为了纪念林则徐对宣传和倡导坎儿井的贡献,当地民众还称坎儿井为“林公敬”,以表达对林则徐敬仰之情。
吐鲁番的风景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发明和建设的伟大工程奇迹。
新疆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在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构筑了地下水脉系统,哺育和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
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OK,关于新疆坎儿井介绍和新疆坎儿井介绍坎儿井通过什么引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新疆海拔多少米(新疆海拔高度多少米去新疆有高原反应吗)
  • 新疆阜康市属于哪个地区(新疆埠康市在什么区)
  • 新疆楼兰古城门票多少钱(楼兰古城门票3500 请问残疾证 或者军官证 有优惠吗)
  •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简介(葡萄沟在新疆的哪个地方)
  • 新疆自驾游组团(乌鲁木齐周边自驾游小众地方推荐)
  • 新疆自驾游详细攻略(在新疆自驾游的赏景攻略是什么)
  • 白沙湖风景区在哪里(新疆白沙湖风景区在哪里)
  • 赛里木湖的月光歌词(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的下一句)
  • 新疆叶城县海拔多少米(叶城县的平均海拔)
  • 新疆喀纳斯湖风景图片(喀纳斯有哪些景点)
  •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yf72.com/fjms/18917.html